在回到成都之後,朱由校將秦良玉所部的白桿兵,正式編為了羽林軍右衛軍鎮。
還有此次參與了戰爭,直接出兵協助朝廷平定叛亂的土司兵馬,也一併編了進去。
從此以後,他們的身份和名號就徹底轉變了,他們不在是朝廷用完則棄,文官們看不上眼的蠻夷武裝了。
他們所有的待遇,全部和羽林軍的一樣,只是裝備上會有差異,畢竟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和局勢也不一樣。
大明朝的重心,在近期的十幾二十年中,永遠只能放在北方。
在沒有馬克沁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彎刀和戰馬,永遠是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
而且這些土司兵的野戰能力本來就強,尤其是白桿兵,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步兵的巔峰了。
軍事素養又高,因此也不用像羽林軍那樣,不需要像羽林軍那般大量的發展裝備火器,這樣反而是自廢武功。
對於軍隊極為重視的朱由校,放著這樣的強軍在面前,怎麼可能會不吸收。
西南地區,在整個明末時期都是存在感極低的。
甚至連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率兵攻打的那些戰役和事蹟,相比於在遼東和建奴的記載。
史書不過是草草提上了幾筆而已,因此許多人只知道白桿兵忠心護國,北上援遼的事蹟,其他的大多不為所知。
有一支萬餘人的精兵鎮守在這川中,再配合雲南的黔國公府,這西南之地,暫時無憂矣。
他在南方沒有一點根基,自己真要實行什麼政策,除非像現在這樣,他本人在這裡,否則很難執行下去。
因此他必須擴大自己皇帝的權威和影響力,要讓西南的這些百姓知道,現在還是大明朝,皇帝還是姓朱的。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在百姓眼裡,皇帝高高在上,比什麼神仙佛祖還要神的存在,是他們一生都無法去接觸到的。
而且因為資訊交通的不發達,加上西南邊陲之地的百姓本就較為封閉。
毫不誇張的說,與外界隔了一堵牆,完全不諳世事,裡面的是外面不知道,外面的事也傳不到裡面。
在洪武年間時,太祖都已經文鼎天下十年了,可西南以及兩廣之地的百姓,很多都不知道已經改朝換代,蒙元已經被驅逐出漢地了。
可在那些具備一定身份地位的當地豪族,和官員們來說,皇帝可能會令他們害怕,但卻還沒到言聽計從的地步。
也幸好有一個秦良玉在這裡,否則他還真的不敢,將這些不能直接受自己掌控的精兵集中在一起。
他們的這些軍隊本就屬於私軍,兵部沒有直接管轄和調動的權力。
官員們就算是知道了的皇帝意圖,他們也無可奈何。
只能在設立軍鎮這一事上,鑽牛角尖來跟皇帝耍耍嘴皮子。
他要慢慢的,以軍鎮制度來鎮守統轄一地。
而營兵制和衛所制,註定是要被廢除淘汰的。
職業軍人就是職業軍人,沒有什麼所謂的戰時披甲上陣,閒時就屯田種糧。
在穩定可川貴兩省的局勢後,朱由校總算是徹底放下心來,安心的等待政策落實到位即可。
此次南下征討奢安兩大土司,進行改土歸流的政策比他的預期要順利許多,除去耗費的路程時間,不過才兩個多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