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關中之地,歷來都是戰略重心,儘管現在的關中早已不是沃土良地,也沒有秦漢時期的天險可守,但所在的位置,依然是能俯視著川蜀和西北。
西安城更不用說,這是秦、漢、唐等大帝國的首都,而且還有許多割據政權也在此稱帝立國,它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實際上西安和長安並沒有太大關係,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城大機率也是要陪葬的,像漢朝和唐朝,都是自己重新修建的新城,前朝的早已淪為廢墟了。)
李自成就是攻下了西安後稱帝立國,然後勢力猛增,一路高歌猛進,僅僅數月的時間就奔襲千里之地,一舉攻克了京師。
從李自成攻下西安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不在是一個匪首流寇,而是一個要逐鹿中原、攻取天下的霸主。
在他進軍途中,來歸降者不知幾何。
他進兵為何如此迅速,就是因為他從一個流寇轉型了,變得合理合法了,他建立了大順朝,一個新的朝代、新的政權誕生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事情每隔幾百年就會上演一次,在天下人眼中,以新代舊是很正常的事。
在他建立政權、席捲天下之時,不止老百姓夾道歡迎,就連那些士紳和官員也一反常態。
除了少數依然對大明朝死忠亦或對皇帝死忠的以外,其餘全部都是大開城門,跪在地上大呼闖王萬歲,迎李自成進城。
李自成在北上攻取京師的路上,就沒有遇到過什麼強硬的阻攔,甚至連一場像樣的戰役都沒有爆發過。
從他起兵造反開始,征戰十幾年,終於迎來了他的巔峰時刻,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這麼順利過,以至於他自己都飄飄然了。
一直等他在寧武關遇到猛將周遇吉時,李自成率領的幾十萬大軍才打上了一場唯一的硬仗。
周遇吉僅僅率領著勇衛營的兩千的軍士,和山西鎮僅存的閒散兵丁,攏共不足萬人,在此和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決一死戰。
寧武關之戰雖然只持續了短短七天,但給予了闖軍巨大的殺傷,戰損比將近十比一。
一向順風順水的李自成都被打怕了,他站在寧武關的城頭上,望著京師的方向,對部下擔憂的說道:
“寧武雖破,卻死傷無數,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陝圖後舉。”
可見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萌生了撤軍回陝西,再另圖時機進攻的想法,但大同總兵姜弼的一封降表,改變了李自成的想法,也改變了大明朝的命運。
要知道,在李自成沒有建立政權時,這些士紳文人就沒有幾個瞧得上他的,更不用說屈膝下跪磕頭,口呼萬歲了。
在大順之前,各地各城自殺殉國的文官不在少數,就連一些稍有名氣的將領也不會選擇投降,因為他們都拉不下這個臉皮來。
而在大順建立之後,都不需要闖軍兵臨城下,這些人就非常主動的上了降表,表示苦大明朝久矣,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大順皇帝救民水火之中。
在攻取西安之前,李自成身邊的謀士文臣大部都是半吊子,不要說精英人才了,連一個進士都沒有。
他身邊的牛金星、宋獻策等人,不是算命的就是中不了舉的酸秀才,還有的是在民間以招搖撞騙為生的江湖騙子亦或算命先生。
就猶如滿清一樣,都是在大明朝這邊混不下去而跑去投資賭博的人。
但這一切,都從西安的淪陷而開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