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將自己腦海中那一連串的想法和計劃都暫且擱置了下來。
為進一步向老奴施壓,朱由校正式任命周興武為山海關總兵官,引軍駐守這個連線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既然以遼瀋兩城為戰略中心的支撐點已經構成,那這後勤保障和交通訊息自然是不能落後。
這也是再一次加強朝廷對於關外的掌控,那些世代居住在遼東的地主豪強,身家沒有一個是乾淨的,朱由校要慢慢的將他們全部清除。
而且現在他還面臨著一個大問題,那些從遼陽瀋陽遷到廣寧錦州等地都老百姓可是有數十萬,朱由校要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才行啊。
老是由朝廷來撥發糧食養著他們也不是個事啊。
加上遼東天氣如此惡劣,他們流離在外,連個安穩的居住地都沒有,一兩個月還好,可要是時間一長,難免不會生亂。
這麼多的人口在關外,對於現在的朱由校和大明朝來說,完全是一個拖油瓶。
就算是沒有建奴和蒙古入寇作亂,光憑老百姓自己耕種的糧食產量,根本不能自給自足,國庫每年還要撥出一大批的物資進行救濟。
苦寒之地並非是危言聳聽,關外的氣候和環境根本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生存和發展。
就算是那些生長於那片土地的異族,都忍受不了這種肉體和精神的雙層折磨,更不用說沒有歷經過這些苦寒的漢人了。
這也是歷朝歷代沒有大肆往外擴張的原因,在這方面,還真的不能完全怪那些皇帝和當政者。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打下來不能居住和種糧,根本就是雞肋,一點用都沒有。
明朝為什麼主動放棄關外的土地,除了自身的國力和軍備下滑嚴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遷徙百姓前去耕種。
當年填補個遼東,朱元璋就是各種政策優惠,可以說威逼利誘了,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思才勉強使遼東有了那麼一點人氣。
就算你強如盛唐,打下了這麼大一塊國土疆域來,這些地方也還是無用之地,並沒有多少漢人,反而是異族之人大批的湧入中原。
唐朝和大明在這方面的國策在大體方面可以說是一致的,都是以夷狄來制夷狄,將那些異族部落進行分化打擊,自己則來做這個棋手操盤。
結果顯而易見,盛唐和大明都玩脫了,盛唐養出了一個無解的藩鎮制度,大明朝則是養出了後金這個強勁的對手。
唐朝雖然打下了那些土地,但嚴格來講,並沒有實施完全的統治和掌控,而是將那些異族相容到了己身,這也是致使藩鎮造亂的根本原因。
唐朝能夠維持數十年的疆域版圖,除了國朝富有以外,最大的倚仗就是能征善戰的軍隊在提供支援。
而等到中央政權勢威以後,這些昔日在大唐庇護下茁壯成長的異族野心瞬間大增,要麼就是想割據一方,要麼就是想取而代之。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必然的,這不是因為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於制度所產生的弊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