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月的運作宣傳,皇明書院終於到了開學的時候了。
在這段時間中,負責主事六科的官員可以說為了學員之事操碎了心。
由於朱由校定的標準和考核制度實在是太高了,很多人都落選了,其中有一大批是那些士紳官員家中之人,就算不是,也或多或少的有一點關係。
但由於皇帝的嚴令明旨,而主事之人又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因此也沒有人敢徇私舞弊,亦或是幫助其走後門。
落選的那些人也大多在背後非議甚至辱罵皇帝,多為昏君庸主之類的,都感覺自己懷才不遇,一身本事無處發揮。
而考核透過的,大多是寒門子弟,還有一部分是最底層的平民出身,他們都是衝著包分配工作這一點來的。
如果朱由校的旨意當中沒有提到此事,那必然無法取得這樣的效果,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將來的出路。
而且這其中報紙和錦衣衛的功勞是最大的,如果沒有他們帶著皇帝的旨意前往民間進行宣傳,那些連城都沒進過的平民百姓根本不會知道這事。
除去商學和軍學以外,其他四部學科的學員都在一百人以上,尤其是文學,最為熱鬧,因為有孫奇逢這個在士林中地位影響的人擔任主官,北方几個省的年輕讀書人大多蜂擁而至。
這就是大儒名望的影響力,孫奇逢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將稍稍透露一點,就能以極快的速度傳遍士林。
農學和工學方面,宋應星和徐光啟更是嚴格把關,基本上都是單獨面試的那種,耗費的時間是最久的。
但取得的成績效果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都是有真材實料的,當然他們這些人當中沒有文化不識字的也在大多數。
因為他們都是匠戶或者農戶出身,家裡的條件根本無法支援他們去讀書寫字,他們今天能有這一身本事大多是來自於上一輩的言傳身教和多年的經驗。
醫學的主官是李時珍的孫子李長文,他是非常嚴謹的一個人,他在考核挑選學員之前,要將每個人的資料詳細瞭解一番。
首先得有一定的醫術基礎,其次是人品方面,得確定這個人心無邪念、德才兼備才行。
而軍學,這第一批的學員招募,朱由校並沒有向民間開放,而是從那些勳貴和世襲錦衣的後代當中進行選拔。
京師幾百個家族,除了英國公府的張世澤沒有參與考核,最後能透過考核的人不到二十個,而就是這麼一點人,朱由校都兩次放低了標準,由此可見,大明朝的武勳貴族是爛到何種地步。
而就是這區區的十幾人當中,竟然有一半是世襲錦衣的那些人,那些公、侯、伯府上的人,大多一無是處,甚至有一些連軍弓都不認識,簡直可笑至極。
儘管朱由校有心要整治,但還是被他強壓了下去,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動武勳,否則文武合併,可是夠他喝一壺的。
因為裁撤京營和親軍衛之事,那些勳貴就已經開始極為不滿了,因為他們這些勳貴,基本上都在裡面掛了一個官職,雖然沒有實權,但是至少有一個名頭不是?總比沒有好啊。
而且這也是那些沒存在感的侯、伯家族一大經濟來源,這些基本上都是不受皇帝信任的,不要說中樞了,連說話的權力都沒有。
他們這些自恃身份尊貴的大老爺,怎麼可能放低姿態去像商人一般到處坑蒙拐騙,主要是他們也沒這能力和手段啊。
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靠吃空響、喝兵血才能維持得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