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們心裡此刻都已經明白了,陛下是要以皇明書院來對抗以東林為首的那些書院政黨,看來陛下所謀極大啊。
“稟陛下,黨爭確實乃我大明最大的弊端,臣斗膽說句實話,當年的國本之爭與黨爭耗盡了我大明的心血,自此以後,黨爭愈演愈烈,而我大明國情則每況愈下。”
“然時至今日,國本之爭雖早已結束,但所造成的影響卻一直毒害至今!”
徐光啟可以說是真正的忠諫了,幸好他的皇帝是朱由校,要是換了其他皇帝,現在就得被拉出去凌遲。
在這乾清宮中,當著當今的皇帝的面內涵先帝,而且還是皇帝的親爺爺,這一般人真不敢這麼說,王象乾和王在晉就不敢。
見徐光啟提起了黨爭,朱由校直接攤開了說道:
“不瞞你們說,朕對於黨爭之事早已厭惡無比,這也是朕如此痛恨那些東林文官的原因,雖然朕沒有經歷過,但朕也知道皇祖時的大好局面就是這些人崩壞的。”
“萬曆年間我大明是何等的富庶?一石糧只需要三四錢銀子即可,可如今一石糧呢?都快翻了十番了。”
“這些人將自己的位置擺的高高在上,做出一副有功社稷、造福百姓的虛偽面容,而他們這副虛偽面容的背後呢?哪個沒有魚肉百姓?佔著茅坑不拉屎,朕已下定決心,好好的整治一下才行。”
“如果在朕這一朝仍然不管不問,那如何了得?那朕還有臉面當這個皇帝?老百姓活不下去,沒有飯吃,到時天下必亂!”
三位大臣聽的心一驚一驚的,沒想到陛下今日如此推心置腹,句句是發自肺腑之言,看來此事陛下已經積壓良久了。
“陛下之言確乃實情,我大明看似穩定,實則波濤洶湧,可陛下想過沒有,如果真的如此做,那就是與那些士紳結仇了!”
“此事需得萬全之法,陛下絕不可因一時的意氣動怒而發,否則陛下開始就會落了下乘,再想有何作為恐怕難如登天。”
雖然佩服陛下的雄心壯志,但王象乾並不是很看好,當年太祖皇帝何嘗不是鐵腕嚴法下場?
可最後依然還是以失敗告終,雖然懲處貪官汙吏、士紳豪強無數,可這種暴力的手段只是暫時性的好了那麼一點點。
強如太祖皇帝都無法剔除他們,陛下真的能行嗎?
“元輔說的極是,臣與陛下一樣深恨於這些不作為的偽君子,可其中實在是牽扯極大,一著不慎,大明就有傾覆之危啊,陛下萬不可操之過急,心急便難有作為!”
徐光啟這樣務實的實幹派自然也是鄙視的,這些人自視甚高,除了他們那些所謂的領袖,眼中看不起任何人,嘴巴比誰都會說,可真的要他們行動起來一個個的便啞巴了。
朱由校又說道:
“如今的官場作風和民間風氣你們也或多或少的瞭解一些,如果朕還當個睜眼瞎子,以後更加不可制!”
“朕雖然是大明的皇帝,但朕也不跟你們遮遮掩掩,你們都是熟讀史書的人,都應該知道,這麼多年來,沒有不亡的國家,強如漢唐都避免了這一事實。”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一個朝代立國以後,必有興盛衰亡,太祖驅逐蒙元建立大明,兵鋒何其鋒利?永樂年間我大明又是何等的輝煌,而如今呢?”
“這正是年久所積的弊端而導致,一個王朝是不可能永遠的強盛下去的,要想避免這些,唯有不斷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