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說完便拔出腰中的繡春刀舉天大呼道:
“大明威武!”
軍士們也齊舉手中武器高呼道:
“大明威武!”
“陛下威武!”
“大明萬勝!”
隨後便開始殺豬宰羊,以此來祭代表著大明的日月旗幟。
朱由校又親自叩敬了皇天后土、歷代先祖,待誓師儀式畢後,朱由校大呼下令道:
“出征!”
幾萬兵馬按照原定的行軍計劃井然有序的開始出營,朝著北方而去!
大軍要到達的第一個地點就是密雲,密雲是此次北征的一個關鍵點,那裡剛好處於喜峰口、古北口、宣府鎮、京師四方的一箇中心。
以朱由校的想法是,從宣府和古北口大張旗鼓的出關,以宣大兩鎮的兵馬和部分羽林軍的為主力,吸引林丹汗的主力。
然後親自統領精銳騎兵和神機營、泰山營之精銳從喜峰口出關,一路北上,他目前的戰略目標是先掃蕩承德以南的部落。
當然另外兩路兵馬不會真的深入草原打擊,這只是兩路佯兵而已,就在關外三五百里之內搞點事就行,不過聲勢是越大越好。
只要能短暫的吸引林丹汗或者是牽制他幾天,這兩路兵馬就算是完成了既定任務了。
只要不貿然前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就算是林丹汗的主力全力進攻,短時間內也很難打敗明軍。
況且明軍距離邊鎮也就那麼遠,實在是不行可以慢慢退回來,林丹汗也無可奈何。
倘若自己真的能擊敗林丹汗的主力,這兩路兵馬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了,完全可以痛打落水狗,將戰果擴大。
這就是為什麼他帶王在晉隨駕的原因,滿朝文武,最有資格和能力的人也就是他了,他可是僅次於熊廷弼的。
而且也只有他才有可能壓制住宣大兩鎮的那些將官,畢竟還是天啟年,武將骨子裡就是認為自己不如文臣的,面對文臣時,他們自己心裡就把自己貶的一文不值了。
更何況王在晉可是內閣輔臣和兵部尚書,對於那些武將更是有一種天然的壓制力,那些同流合汙的文官也沒哪個頭鐵敢在這種身份的人面前造次。
大家普遍認為的武將專橫跋扈,不聽朝廷號令的那種軍閥時代已經是崇禎末年了,那個時候大明朝廷已經名存實亡,根本原因就是朝廷無將無兵,壓不住他們了。
以他來節制宣大的兵馬,最為合適,他本身也是深知兵事,又是自己信任的人,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