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又是含冤而死,不該如此,如今朕不過是為功臣正名而已!”
馬祥麟感激的道:
“陛下能有此心,臣萬死不能報!”
說到這裡朱由校又想起來了一件令他極度痛心的事。
萬曆二十七年第二次徵倭結束,此戰戚家軍居功至偉,可最後卻因為賞銀一事而被當時的滿朝文武出賣,拒絕發放本就屬於戚家軍的賞銀。
因為這一不公平的待遇,戚家軍開始鬧響,最後被自己人圍攻而全軍覆沒。
自此以後,戚家軍基本覆滅,這支為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幾十年未嘗一敗的天下第一強軍就以如此悲慘的方式收場,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這等大事,朱由校的爺爺萬曆皇帝除了痛罵了幾句,沒有任何的實際行動。
想到這裡他也只能無奈唉聲道:
“是朕的爺爺對不起那些為國死戰的功臣義士。”
“張太師、戚少保等人何嘗不是如此?”
“陛下亦不必自傷,事情已經發生,這些已經無法改變了!”
“你說得對,這些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朕卻不能使功臣以惡名流傳於世,神宗爺爺的過錯,就由朕來為他彌補!”
“陛下真乃仁聖之君!”
“好了,不說這些了,我們也抓緊時間休息吧,朕感覺心情舒服了不少。”
“臣告退!”
朱由校剛才確實是因感而發,明末雖然已經積重難返,但可中興之機會比比皆是。
要說軍隊羸弱、不堪大用也確實是事實,但亦不乏忠臣良將、精兵猛士。
天啟年的浙兵、川兵不足萬人就可正面對陣野豬皮六萬旗兵不落下風。
崇禎年的秦軍、天雄軍、勇衛營亦是不輸滿清之軍,曹變蛟率三千玉田兵直衝皇太極中軍大帳,如入無人之境,縱使滿清最為倚仗的白甲兵亦不能擋。
最後的一次關鍵國戰、松山大戰,大明集九邊之兵北上遼東,任命洪承疇為統帥,以少戰多,亦是打的滿清節節敗退。
多爾袞甚至都想帶著親衛跑路了,眼看著大明對戰滿清近二十年的頹勢就要翻轉,明軍就要大勝。
此時身患重病的皇太極連夜從瀋陽快馬加鞭趕往前線,流了一路的鼻血,到達前線後怒斥多爾袞,然後親自指揮。
結果洪承疇被皇太極一招斷糧打的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就算到了此時,明軍也不過是優勢轉為弱勢而已,洪承疇本已經穩住了大軍,搏一搏或許仍然有翻盤的機會。
結果吳三桂得知大軍後路不保,果斷髮揮遼人的特長,帶頭跑路,這下明軍是徹底大亂了,誰也沒有辦法,直接導致明軍大敗,損失慘重。
並不是軍隊比他人弱,而是這從上到下徹徹底底的腐敗所導致,軍隊無響、無糧,武器盔甲跟破爛一樣,憑什麼和別人打仗?
武將又貪生怕死,種種原因導致軍隊一點戰鬥力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就算是項羽來了恐怕也只能夾著尾巴跑路。
他對馬祥麟所說也是內心真言,雖然也是有籠絡人心的想法,但他也確實是要為那些功臣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