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霍芬海姆處於極度熱鬧的狀態。
每天都有大量的媒體記者進入村內,接觸俱樂部進行採訪。
採訪環節從俱樂部的歷史到個人球員,就連青訓也被納入採訪環節。
在霍芬海姆殺入德國杯決賽之後,整個德國對於霍芬海姆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
一個低階別球隊殺入德國杯決賽,這種破天荒的事件不能光用一個運氣來解釋。
如果說前期的霍芬海姆靠著運氣穩步晉級,但到了八強之後,他們的對手分別是維恩漢堡、多特蒙德以及弗倫堡。
這三支是德甲球隊,戰勝了這三支球隊,霍芬海姆還是運氣好嘛?
所以說,霍芬海姆的勝利並不僅僅是運氣。
這裡有人們所不知曉的關鍵,而媒體的任務就是發掘這些。
一波波的媒體記者來到霍芬海姆。
他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霍芬海姆的內部競爭壓力不僅僅在一線隊,同時還貫穿著青訓。
一線隊球員有意識將索納爾U1618梯隊的小球員都當成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而且不同於其他訓練基地的建築形式,霍芬海姆採用了青訓與一線隊訓練場地相連的模式。
兩邊僅靠一個網狀隔離欄分割,在青訓基地這邊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線隊的訓練方式。
對於這種設計,記者們感到頗為有趣。
他們找到最近從青訓升入一線隊的中場球員巴頓進行採訪。
“競爭對手嘛?”巴頓坐在草坪上,光著腳,微笑道:“是的,我們確實有意識的將他們當成潛在競爭對手!”
“霍芬海姆跟其他球隊的升遷模式不同,在內部青訓聯賽,哦不,現在應該叫‘青年聯賽’了,在這種聯賽下,小球員們都很會踢比賽,每年都會有1~2名小球員升入一線隊。”
“而且小球員們也渴望一線隊的比賽,譬如在兩年前,我最大的期待就是來到隔離欄的另一側!”
眼光照射在巴頓的臉上,小夥子露出燦爛的笑容。
巴頓無疑是成功的青訓典範,他在霍芬海姆已經是一個主力球員了。
......
辦公樓會議室內,一眾高管再次集結。
“德國杯累積獎金是多少?”
瑪麗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道:“在半決賽時,我們的累積獎金已經到達425萬歐,而在殺入決賽之後,我們就能拿到1000萬的獎金。”
去年,德國足協為了鼓勵國內的競爭力,提高了德國杯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