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再踢球,我們得去工作了!”
聞言,其他少年也沒有辦法,只能目送艾利克斯跟薩奇離開。
艾利克斯跟薩奇都是屬於一個社群的孩子,由於非洲經濟低以及生育率高的問題,一個家庭很難將孩子們撫養長大,往往都是社群幫忙,共同進行撫養。
譬如艾利克斯跟阿薩奇的社群就有接近數百個孩子,年幼一些的可以獲得自由一些,等待長大。
而到了1618歲的時候,孩子們就需要出去打工掙錢來反哺社群。
艾利克斯跟薩奇都是縣城的工廠上班,他們沒有高學歷,也沒有技術,因此只能幹一些力氣活兒。
譬如艾利克斯是水泥工,而薩奇則是搬磚。
這樣他們可以擁有一定的收入養活自己,同時將剩下的錢交給社群,而像他們這樣的孩子,一個社群就有好幾十個。
在喀麥隆,這種模式非常的普遍。
高生育率可以滿足社群內部的勞動力,同時只要有一個孩子有出息,整個社群就能跟著過上好日子。
但這種機率很小,譬如艾利克斯的社群,他們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比他大六歲的德隆,現在在美國打工,德隆一天的收入媲美艾利克斯一個月的收入。
因此對於艾利克斯來說,他也希望可以出國打工,成為想德隆一樣有出息的孩子。
工地上,艾利克斯跟薩奇都帶著工帽,來來回回的跑。
整個工地中,向他們一樣的孩子有很多,為了能多掙一些錢,他們只能搶著活兒幹。
幹了一下午的活兒,兩人開始排隊領工資,當工頭將400中非法郎(大約五塊錢交到他們手中時,兩個小傢伙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走出工地,他們小心呵護著紙幣回到社群,購買一定的食物之後,將剩下的錢幣上交到社群進行分配。
社群入口處,一名老爺爺坐在那裡,每一個經過的孩子都會將錢幣送到老爺子手中。
他叫穆罕,是社群的管理員,在社群擁有著一定的威望,同時也飽受尊敬。
進入社群的孩子們將剩下的錢交給老爺子,老爺子每一次接錢的時候,都會含笑鼓勵一句‘好孩子’。
輪到艾利克斯,當他將錢送到老爺子手中時,對方並沒有讚美自己,而是一臉惆悵道:“艾利克斯,我很遺憾,你的父親在工作時受傷了,我想你應該回家看看!”
聞言,艾利克斯神色劇變,他連忙跑回家。
回到家,他看到母親領著一眾弟弟妹妹坐在屋內哭泣,而他的父親則是躺在簡易床上,腳上打著石膏,表情滿是愁苦。
屋內的氛圍極為沉重。
在非洲,他們不時的望向父親摔斷的腿,滿臉的愁容。
父親是他們一家主要的收入來源,如今這個收入來源斷了,甚至因為無力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很可能變成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