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改革的,明明是我吳國!
可是改革力度最大的,改革速度最快的,改革範圍最廣的,卻不是吳國,而是晉國!
改革這玩意兒,也是要靠競爭的!
吳國為了和楚國競爭,所以勉強也算是上下一心,闔閭的改革在不傷害貴族利益的情況下,還算順利。
距離玄門誕生都五年了,可是像魯國這樣的老舊、保守國家,卻幾乎什麼都沒變,孔子也是直到這場戰爭,才成為代國相。
比起魯國、宋國、衛國、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吳國的改革速度已經算快了。但是和晉國比起來,吳國仍然算是保守。
其實,韓趙魏三家還有智氏也都有苦難言。
韓趙魏:我其實不想改革這麼快,但是智氏在後面盯著,我要是稍微慢了一點,哪怕只是慢了一步,智氏就要追上來了,到時候,以智氏的體量,完蛋的就是我們了。
智氏:不是我想這麼激進,而是韓趙魏三家不當人子,他們什麼都往大一統上靠,越來越像大明朝,我要是不迅速跟上,就會被他們三家平推。
“一旦韓趙魏三家和智氏分出勝負,中原諸國可有能力敵他們的?沒有!天下可有晉國的對手?沒有!”
“所以,我若是君侯,必親率精兵,前往中原,暗中拾掇韓趙魏三家和智氏,幫助他們開始內訌,幫助他們開戰一場全面戰爭!”
“如今的韓趙魏三家和智氏之間,早已水火不容。他們之所以還能保持平衡,是因為沒有外力。一旦在外力的介入下,雙方必然爆發全面戰爭,只有晉國真正的亂了起來,列國才能有機會!如果晉國能直接分裂為兩個甚至是數個國家,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所以,君侯大可親率數萬精兵,以援助魯國為名,順利抵達魯國。擊敗田氏之後,君侯便可直接前往晉國,或者幫助晉公,或者幫助韓趙魏三家,或者幫助智氏,當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君侯自可離去。”
一個團結的晉國,是天下諸侯心中的夢魘。
可一個分裂成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的晉國,也就這樣吧。
哪怕不能順利分裂晉國,可只要晉國爆發內戰,持續多年,那麼晉國在此期間就沒法兒發展,吳國便可趁機多發育一段時間,這也很好了。
“孤必親率三萬精兵,前往魯國幫助魯侯,抵擋田氏的不義之軍!”
從三千到五千,從五千到一萬,從一萬到三萬,子貢此行可以說是收穫巨大。不過,還沒完。
離開了夷洲島之後,子貢就在一座海外島嶼之上,見到了此行的目標——楚昭王。
在大明世界,楚昭王乃是大明朝海外諸多封君之一,即使是之前,他也是鎮海公王詡麾下的封君,而不是闔閭的封君。
這些年來,經過他的不斷治理,如今島上有國人萬餘,野人十萬,奴隸五萬,這樣的規模,放到列國之中,也可稱孤道寡了。當年周天子分封天下之時,子爵也不一定有這麼強大的實力。
而昭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也真正的見識到了底層國人的生活。所以他一眼就看穿了闔閭的疲楚之計,也一直在努力的瓦解此計。
當然,這些都不是昭王取得重大進步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曾暗中數次求教於熊巖,然後在熊巖的建議下,讀了很多大明朝的史書,而且看了一遍又一遍。
史書、數學,這兩門課程,是真正的可以增長智商、情商的課程。前者長情商、心眼,後者長智商和腦袋瓜子。
所以,如今的昭王,是一個加強版的。
“魯國端木賜,拜見楚侯!”
雖然楚國老早就稱王了,但中原諸侯不承認,不過是圈地自萌罷了。除了楚國之外,還有誰承認楚國的王爵?
當今列國之中,唯一的王,是周天子。唯一的公爵,是晉國。其他的諸侯,就是實力再強,官面上的稱呼,也只是侯。
齊侯、楚侯、吳侯、秦侯……
昭王並未在稱呼上多浪費時間:“田氏伐魯,你這一路走來,求了不少援軍啊,雖然知道你的目的,可孤還是想知道,你想怎麼說服於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