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誰敢不同意他當皇帝,就得直面他麾下的數十萬大軍,所以,全天下人都同意他當皇帝。”
“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當上了皇帝,他靠的也是軍隊。但是朱棣的兒子呢?朱棣的孫子呢?後來的皇帝呢?”
“比如武宗正德皇帝,他繼位之前,從未和軍隊有過直接聯絡。無論是京營還是邊軍,直接指揮者都不是他。”
說到這裡,孔子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仲由,你說正德繼位之時,手握實權的邊軍將領為什麼不造反呢?地方的封疆大吏,為什麼不造反呢?他們為什麼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呢?”
“後來嘉靖繼位之時,他既不是正德的兒子,也不是正德的兄弟,可為何他繼位之時,也沒有邊軍造反,甚至連造反的宗室都沒有呢?”
“我問的更直白一點好了,你覺的,手裡沒有兵權的正德、嘉靖皇帝,是怎麼成為實權皇帝的?為何他們一聲令下,整個天下都要聽從呢?維持這麼一套體系,靠的是什麼?”
“尤其是嘉靖皇帝,就是靠著權術,靠著大禮儀之爭,就輕鬆的掌握了整個大明朝的至高權利,可是憑什麼呢?要知道,他連軍隊都沒有直接掌握。他連向軍隊下令的聖旨,都必須經過文官的同意才行。否則,內閣、六科給事中都是可以封駁聖旨的!”
“難道,這就是禮法的作用?”子路不解的道。
“太平盛世之中,文官是靠什麼壓制武將的?太平盛世之中,天下萬民又為什麼要服從一位並沒有直接掌控軍隊的天子的命令?”
“就像此刻,為什麼崇禎皇帝,直到現在都沒有公然宣稱王詡道友是反賊?東林文官們也跟啞巴了一樣,即使被王詡道友搶劫錢財,也只是說王詡道友囂張跋扈,不當人子,但就是沒有人說他造反,為什麼?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子路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可是僅僅只過了片刻時光,他就急的抓耳撓腮:“師父,我還是不明白啊,你能不能說的更簡單更直白一些?為什麼啊?你就說說為什麼,直到此刻崇禎都沒有公然宣稱王詡師叔是反賊吧。”
“原因有很多,不過,硬實力不足,害怕孫武道友帶著楚軍直接追上去,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即使是最快,也得等到他徹底安全了,才會公然宣佈王詡道友造反。”
“其次,王詡道友迄今為止都沒有太過分的舉動。他沒有稱帝,沒有稱王,沒有淫亂後宮,也沒有大規模誅殺勳貴、文官,僅僅只是用迷藥迷昏了他們搶錢而已,但人還在,都活的好好的,甚至都沒有用刑。”
“最後,崇禎攻打皇宮,這件事還很有說道。到底是合法還是造反,關鍵在於如何定性魏忠賢!”
“若魏忠賢是權閹,是反賊,那麼崇禎帶領京營入宮,就是挫敗反賊魏忠賢造反奪位的陰謀。可若魏忠賢一直好好的活著,然後再嚴格按照大明律來看,那麼崇禎公然帶兵衝進皇宮的行為,就是造反。此刻王詡道友的手裡,說不定都已經準備好了好幾份先帝遺詔。”
“比起王詡道友手中的先帝遺詔,崇禎的合法性天然缺失。他手裡有什麼?內閣支援他嗎?聖旨是翰林學士草擬的嗎?有司禮監披紅嗎?若不是太后公然支援崇禎,此刻崇禎究竟是未來的天子還是妄圖造反的宗室王爺,都不好說啊!”
“所以,對於崇禎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立即清算王詡道友,而是在天下萬民的見證下,順利舉辦一場登基大典。名正言順之後,他才能以天子的名義,調動天下軍隊勤王。所以,在此之前,只要王詡道友不過分刺激他,他只會當做什麼都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