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裡,熊巖並沒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分解下去,理論上講,總能遇到你會的,你懂的。但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別的,實際上,我們制定的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是不可能全部順利實現的。我們的計劃,和實際情況,總是有出入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仲尼你坐鎮中央,統籌各方了。使用這個計劃之後,仲尼你不需要懂太多,只需要看好那些執行中小目標的人即可。做到了知人善任,就足夠了。”
“底下的人做對了,你給獎勵,做錯了,你給懲罰。只要做到獎懲有道,公平公正,知人善任,那你這個京城令就是合格的。”
孔子雖然以前沒當過丞相,政治水平也不怎麼樣,但是看人還是挺準的,否則,也做不到因材施教了。
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你真的把對方看清楚了,否則,對方是個內向害羞的,本應該鼓勵為主,你卻天天批評他,這就不叫因材施教了,這叫專門禍害學生!
“後來,我這種使用大量調查表格、利用大量資料、每日發出大量行政命令、將大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的法子,被墨翟道友稱呼為數字·計劃·行政。”
聽到這裡,孔子理所當然的點了點頭:“先生的數字行政,可謂是管轄治內一切大小事務。在實際之前,幾乎每一件事,每一個方面,都要預先建立計劃。大事有大而詳細的計劃,小事也有至少一個計劃,墨翟道友稱之為計劃行政,倒也挺合適的。”
“尤其是實際效果,更是非常驚人。墨翟道友透過計劃行政,直接把關中糅合成了一個整體,王詡道友,也利用此法,很快的把夷洲島中來源不同的百姓,整合成了一個整體。”
聽到這裡,熊巖先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這玩意兒短時間內可以集中一切力量辦大事,但時間一長,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計劃不是那麼好制定的。
“這種方法,對行政效率要求極高,對官吏素質要求極高。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官員,一旦官僚隊伍達不到應有的水平,最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墨翟道友靠的是數以千計的墨者、準墨者,靠的是華山派數百年來積累的外門弟子、內門弟子,所以,他可以在整個關中地區保持高效。”
“王詡道友的手下,一開始也有至少三千能識文斷字的錦衣校尉,靠著他們,王詡道友才很是勉強的在夷洲島上實施了計劃行政。”
回憶了一會兒當年舊事之後,熊巖接著道:“如今想要在京城實施計劃行政,需要許多懂數學的人才,現在有我在這裡;需要大量高素質官吏,這是你的問題;需要一個或一批曾經制定過相關數字計劃行政的人,這個我可以解決;需要大量懂實際的應用人才……”
看著孔子有些迷茫的面孔,熊巖想了想便很直白的解釋道:“計劃不能脫離實際,所以,計劃制定之前,必須要對京城上下有一個足夠的瞭解,計劃實施之時,也需要時刻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否則,就會發生一些很荒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