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海莘莊田徑訓練基地。
從10月中旬開始,來自全國很多地方的田徑運動員們就陸續趕來了這裡。他們將在這裡短暫修整後趕赴下一地,或是努力下爭取能跟上大部隊。
眼看著時間將進11月,一年一度的冬訓又將開始了。
比前往年,今年各省市對於冬訓的熱情顯得格外的高。冬訓計劃一出來,徵召人員還沒具體落實,來自各省市的田徑管理部門就發動了起來。對於這一次的冬訓,他們都顯得極為重視。特別是短跑專案上。
隨同冬訓計劃出來的是冬訓的組織框架,沒出大多數人的預料,林幕這位新晉奧運冠軍、奧運冠軍教頭再次擔任短跑專案主教練。這對於很多有過去年經歷的人來說,格外的讓他們欣喜。
更何況,一場奧運會下來,華夏那些跟隨著林指導訓練的年輕短跑運動員們給了他們太多的驚喜,也帶來了太多的刺激。
楊祖耀和陳建海這些不說,一年多兩年前好歹也是國內的知名人物。可另外幾人,他的經歷實在是讓人們既羨慕又嫉妒。特別是朱昆,不到一年的時間啊,從一個省隊的二流跑到了奧運會的半決賽。這刺激太大了!
人們也有足夠多的理由去爭取這難得機會。明年將是全運年,誰不想自家的運動員能多有些提升?!現在誰都知道,林指導的冬訓營只要你肯學,一切皆有可能。
偌大的訓練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田徑運動員們,抓著最後的時間,努力的訓練著。運動員們,包括教練員,都在為著難得的機會在努力。
他們心裡都在期望著,而對於已經差不多定下來的那些人來說,他們更加的期望。標杆和榜樣的力量是巨大,那些人,那些帶隊的教練們,已經漸漸成為了很多運動員和教練員心中的偶像。
……
基地室內訓練場,
不管在何時何地,運動員們雖然不分三六九等,但有些無形中的規則是約定成俗的。比如飲食安排、後勤服務,也比如日常訓練場所。
而此時,因為有更好的環境和訓練設施,室內田徑場很自然的成為了國家隊成員和各地重點運動員們的訓練場所。
田賽、徑賽,每個專案能在這裡訓練的也只是幾人十幾人,跑道上,田賽場,只有幾十人所在的室內場也顯得空空蕩蕩。
對於這一切,有過諸多經歷的老運動員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但對於很多剛剛走進這個圈子的年輕運動員來說,確是格外的有些新奇。
“昆哥,以前你們訓練都是這麼少人一起的嗎?”
跑道邊,剛完成了一組訓練的4、5個少年湊在了一起,此時,剛喘勻了氣的蘇天有些好奇的問起了問題。
聽著問話,朱昆笑了笑,他挺滿意這樣的稱呼,至少比朱哥好聽多了。
沒有馬上回答,他走到場邊,從地上的箱子裡拿起了幾瓶水,一個一個的遞了過去。對於蘇天問到的這個問題,他其實不知道該如何去回答。
開啟了水,潤了潤嗓子後,朱昆才開口道:“這裡訓練條件要好些,至於人多人少,只要互相不碰在一起幹擾,不用太在意。”
從來到基地開始,林指導就讓教練把他安排在了這裡,幾天後,陸續的加進來幾個人,他們也似乎很自然的湊成了一隻隊伍。
不論是個人水平還是年齡,他無疑是其中最高的一個,他今年19歲,他的200米成績已經進入了20秒50,在國內在亞洲都屬於頂級的那一波,當然,頂級和頂尖之間的差距也是極大的。他很明白這一點。
他知道,至少比起此時場內另一塊地方的那幾位哥哥們,他還差的不少。對於現在的安排,教練說過,他也琢磨過。而似乎他也琢磨出了一點道道。
接力總隊的人員是越來越多了,但接力專案上場只能4人,最多加上替補後備,也只有5、6人。
楊哥、趙哥他們,肯定是國家接力總隊4*100米專案的鐵打的主力軍,而他呢?應該是後備,但又似乎被賦予了新的目標。
掃了一圈身邊的幾位小夥伴,朱昆心裡頭還是有些確定的。
同樣85年,但比他要小一些的葉華,87年的張蒙,88年的梁宏,以及剛說話這位,89年出生今年只有15歲的蘇天。
這幾天的訓練,看起來有些亂,他也有些不太明白,但所有的方向都是個人穿插著接力來的。偶爾的他會加入進去楊哥他們那裡,偶爾的俊哥也會加入到他們這裡,不過更多時候他還是和這幾位小夥伴一起。
雖然水平上參差不齊,有時候在集體訓練上配合起來不太如意,但就像他曾經在徽省時訓練接力時差不多的感覺。更多的應該是磨熟悉、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