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
林幕的聲音在響著,沒有激情澎湃,也只是簡單的平鋪直敘。
“任何行業,發展都需要契機,咱們競技體育,同樣如此!契機是什麼?成績!成績好了,才能養成一個好的氛圍,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有些看法不可避免的會隨之改變。
成績好、有發展潛力,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投身這一事業。只有更多的家長們能願意讓他們的孩子去練體育,才能為咱們提供優質的人才後繼儲備。同樣也可以讓更多外界的優秀人才能看到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希望,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在座的都是點點頭,大家都懂,但是現在不是沒成績嗎?無疑就是惡性迴圈,同等條件,或者是更優一些的條件、待遇,咱們招不來強手,看不到能讓孩子有好發展的希望,更多的家長只會讓他們的孩子去努力唸書。哪怕這孩子根本就沒有能讀上去的希望。
“那成績的契機呢?則需要一個突破點!其他的專案我不太懂,我就說說短跑的。”
“上一屆亞運會,田徑專案上,有一枚金牌的出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原因就在於他們弱……“
林幕的話一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說的是什麼了,泰國4*100米接力隊,因為他們4名參賽選手確實是弱。百米比賽只有一人進入決賽,而且成績墊底。但是他們就是獲得了金牌。
“是的,泰國隊,其實很多人只看到了那一次的金牌。沒注意的是,其實他們早在這枚金牌之前,在亞洲的各項大賽中,泰國已經多次進入決賽,成績一步步提升起來的。不論是團體還是個人都是。
大家都知道泰國隊參賽選手的水平其實並不強,他們的四名隊員中,只有一人能達到奧運會的b標,也就是10秒30以內,而其實在更早些的時候,他們普遍的成績甚至於要在10秒50以外。
早在80年代,我國的短跑專案其實也處在一個跟我們徽省現在差不到的境地,世界大賽個人無緣,偶爾的一次兩次,也是一槍淘汰。因此,在86年,我國提出了一個方案,以接力帶動單項。但是,最終的效果因為缺乏足夠的重視,並不太好……
從86年開始,到今年,在趙林沒出現之前,我們的百米最好成績從10秒26提升到10秒17,進步了0.09秒。而泰國呢,從90年代開始,他們啟動了接力帶動單項的計劃。僅僅10年時間,他們把全國最好成績,從10秒54提高到10秒26,提高了0.28秒。”
“運動員,需要更多的訓練和比賽機會,在個人實力無法穩定保證的時候,接力這項配合與個人實力同等重要的專案,在我看來,也許是一條值得去嘗試的路。
運動員可以透過配合去彌補個人實力的差距,有更多的機會出去比賽,去取得成績。而運動員在更多時間的相互競爭、相互激勵這樣一個氛圍下,更容易激發潛能,提高個人水平,從而又加強了團體實力,這同樣也是一個良性迴圈。”
上首位上,周振的臉色嚴肅了起來,接力帶動單項嗎?他聽說過,但是跟國家隊差不多的情況,實力稍好的,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投入到接力專案上去,都想著還要繼續爭取下單項。
畢竟不是大型賽事,接力不是常規專案啊。當然也少不了帶隊教練的問題。哪怕他們徽省已經如此弱了,但如果讓這幾位帶著目前隊裡頂尖選手的教練員把幾名運動員湊在一起,很難啊!
周振的考慮立刻就成為了現實,就在林幕說到這裡的時候,幾位帶著目前徽省“頂尖”短跑選手的教練員立刻感覺到了危機。
如果真的實行,設常規接力隊伍,5、6人是最起碼的,而這些頂尖的運動員必然也要參加。而這些“頂尖”的運動員自然有自己的輔助人員和專職教練,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
還是各自帶?令出多門顯然不合適了,更何況還有下面一堆的輔助工作人員。不可能全包含在內,那結構也太臃腫了!
到時候必然會有一個“主”出現,他們自覺自己的分量和水平無法去承擔這個接力專案的主。因此,事情還真的有些不好辦的。趁現在領導還沒決定,看來需要先打個話頭。接力隊可以有,但完全的以接力為主,這可不行!
“林指導,泰國隊的情況我們也大致的瞭解了下,他們能有現在的提高,就像你剛說的,用的時間也是快10年。如果我們要改變,見成效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更何況,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是城運會,現有情況也不可能馬上去做重大改變打亂計劃。
要不,林指導,你還是先說說城運會如何能找些突破吧。一步一步來嘛!”
說話的人姓鍾,是位40多歲的中年,他是目前負責沈越的主管教練。他沒去反駁,只是轉換了概念,轉移了下話題。又引上了城運會。
他的話完,其他短跑專案的教練也是紛紛附和,觀察了一圈基本都是帶著“頂尖”運動員的那幾個。
“這位是鍾教練,沈越的主管教練!”這時候,陳國斌卻是出聲給林幕介紹了下說話之人。
陳國斌面無表情的介紹完,依然保持的面無表情,相對於對林幕的羨慕嫉妒,他更不喜歡這幾個老傢伙。他雖然現在是專職教練,但手下帶著的也就是普通和年輕的運動員。天賦好些的那些,輪不到他,這些老傢伙搶人搶資源,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