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亞梓也是打算這麼做的。
太陽系不需要那麼多的恆星,將這麼多恆星裡面的幾顆吸收掉。
將他們的能量儲存起來,而剩餘的質量則是給納入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他也已經掌握了那種可以快速吸收一顆恆星能量的方式,足以用非常少的時間將一顆恆星給榨乾。
這樣一來,林亞梓將能力儲存起來,便可以快速的增長自身的質量。
要知道一顆恆星的質量,就拿太陽來說,就是地球質量的上百萬倍。
也就是說林亞梓需要融合一百萬個地球,才有可能會趕上容納一顆太陽的質量。
所以才說,林亞梓現在雖然掌控了幾千個星系,但是掌握的總質量也不過是太陽的幾十倍而已。
其實宇宙中的絕大多數的質量,都是由那宇宙裡面的一個個發光體恆星佔據的。
那個緯度的生命給予了林亞梓吸收恆星的技術,這就相當於賜予了林亞梓一把宇宙礦鎬。
可以在宇宙中的恆星中四處挖掘。
……
接下來,林亞梓便開始從宇宙的其他地方繼續運輸著一顆顆恆星來到太陽系裡面。
這些恆星每一顆都充斥著高溫,在來到太陽系外面,瞬間就將那片宇宙空間給照亮。
這片空間的能量開始增多,溫度從各個恆星的體內散發出去。
“還是要給這些恆星加上戴森球。”
林亞梓感受著太陽系內的溫度升高,考慮著給那些新引進到太陽系的恆星的外面裝一個鐵罩子。
將它們的能量完全收集起來。
這樣既避免了浪費,又能夠為了太陽系的未來儲存能量。
而在太陽系裡面,林亞梓已經開始把一些離的比較近的星體,互相的給連線起來。
就像是他一萬年前做的實驗一樣,在木星上的兩顆衛星上做的實驗。
用自己的身體在那些行星的體內延伸處出來觸鬚,然後在和另一個星體相連。
當時因為連線體不夠了,林亞梓還特意的調遣了一顆衛星橫在兩顆衛星的中間,讓其成為連線帶。
最後兩顆衛星完美的連線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共同運轉的整體。
現在的太陽系裡面,這樣的星體並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