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蓁清楚張大丫的想法,不就是自己親身上陣被程奶奶懟回去了,就變相地逼著李小弟找她要吃的嗎?!
但張大丫也不想想,是每天省一個雞蛋省下來的多些,還是把偏心了十幾年的兒子一把推開的損失大些?
“升米恩、鬥米仇”用在這裡可能不是十分貼切,但是對於一個向來得慣了偏愛的人來說,突然間就把對他的這種偏愛轉移到了別人身上,那可比從來沒有對他偏愛過更容易讓他心寒,也更容易產生逆反的心理。
對於張大丫不知道是不是氣糊塗了鬧出來的這一出,林蓁採取的是不干涉的態度,這些彎繞在她的心裡打了個轉就拋於腦後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村裡大隊也發了分紅,手裡錢多錢少的都開始在準備著過年,林蓁也在琢磨著給程家和李家的節禮。
按照附近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分家出去的兒子,逢年過節是要給父母準備節禮的。當然,鑑於實際情況大多數人家手裡都緊巴巴的,這習俗已經簡化到有個意思就行了,價值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條件浮動。
有點餘錢和票的,去供銷社買糕點糖果作為節禮最為體面。
稍遜色些的,自己用糯米和糖蒸糕做籺,也拿得出去。
要是手頭再緊些的,也有送省下來的秋天家裡果樹收成後曬的果乾或趕海撿到的海貨曬成的乾貨。
實在不行,就只送自家菜園子收的蔬菜曬成的菜乾了。
林蓁這邊給兩家準備的節禮,她打算中規中矩,給一家蒸一個紅糖年糕就算了。
糯米粉、紅糖和水,蒸出每個兩斤重的圓餅狀甜糕。
這年頭,特別是在村裡,送食物最能體現心意。
這兩斤重的心意,一家送一個,已經十分體面了。
林蓁和程奶奶一起,一共蒸了整整五個大年糕,自家留一個,教授院一個,陳卓爾一個,程、李家各一個。
其實要按分家文書裡的約定,給程奶奶養老就算是給程大山和黎春花盡了養老義務了,照這麼說這節禮不用送到程家去,應該給程奶奶就行了才是。
之所以還有程家的一份,說起來都跟分家時他們捏緊了那一千五百塊錢沒分給程家有關。
林蓁和秦崝不是那種會佔人便宜的,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分家時,黎春花變相讓他們淨身出戶,而他們順勢就應了。
他們都是在原主已經意識消散之後才接手了身體的,如果他們不出現,原主也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起來他們並不欠原主的。他們可以自發地為了所獲得的身份而對原主的家人作出補償,但是卻不會認為那是他們必須盡的責任。
但是不管是李家的張大丫還是程家的黎春花,顯然都想揪著孝道把原主當成血包。
所以,劃下界線是必要的。林蓁和秦崝可以給,但是張大丫和黎春花她們不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