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錢又不會少他們的,做了出口生意所賺到的利潤有一部分會撥給秦崝,作為他技術入股的分紅。
別說最後的利潤分成跟找人合作建廠差不多,就算少點他們也能接受。而且還出乎意外地能夠得到全額撥款,這就相當於研發成本由國家包了。
林蓁儘快賺到更多的錢供研究所去燒的壓力都沒有了。
接受撥款的唯一條件就是需要在有成果出來的時候,優先上報給國家,那也不是無償的,憑著成果能獲得專案獎金,如果實現商用的話還能夠獲得部分分紅。
反正林蓁他們本來的打算也是將那些對國家發展有益的成果優先給國家的,這對於他們來說連限制都算不上。
當然,並不會上報全部。畢竟秦崝研究的專案往往遠超目前的科技水平,都上報了,他擔心嚇著人。
這麼操作起來,好像有點拿撥款做自己事情的嫌疑。但是秦崝的效率高、進度快呀!拿著一樣的科研經費,他比別的研究所做出成果的時間要快,水平又高,算起來不算是佔國家便宜的。
國家機器一運作起來效率是十分驚人的,首期的基站是通訊範圍覆蓋首都,在秦崝他們大一下學期期中考試之前就已經完工了。
第二期並不忙著開展。
主要是因為現在國內還比較窮,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暫時沒有那麼多錢在全國的範圍內都覆蓋上通訊基站。況且就是手機做了出來,以現在國民的收入水平也很難做到普及手機。
所以完成了首都基站建設後,商務部就接棒辦起了展覽會,邀請了不少外商過來。
這也是第一期建設選擇在首都的最大原因,除了首都的地理位置特殊性之外,還是為了給來參加展覽會的買家打一個樣。
沒錯,商務部的思路跟林蓁差不多,都是打算先從國外那邊薅一批羊毛,賺到的錢就拿回國內搞建設。
科技部和商務部都忙得很,不過這些都沒有秦崝和林蓁什麼事,秦崝去科技部演示了通訊器的功能以及交了應用計劃書之後,回來就做起了手機。再一個月把樣機和技術資料上交之後,他就沒管了。
回到研究所,他就開始做起了升級版的智慧手機。
秦崝控制著時間,在大一下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拿出智慧手機的樣機來。
這時該薅的羊毛薅了,國內的通訊建設得如火如荼。
連通訊衛星系統都開始立項研發了。
拿出了手機,還對通訊衛星系統發表了意見,雖然秦崝說只是自己瞎琢磨的,但是國家對他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直接派了幾個幾個身手不錯的人來給他當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