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羊肉薄薄的一層脂肪連線著羊皮與瘦肉,配上甜辣鹹鮮的油姜豉油,整塊肉塞進嘴裡,不腥不羶,越嚼越是滿口生香,百吃不膩。
香煎馬鮫魚,是那種個頭很大的馬鮫魚,橫切成大半節手指厚度的一片片,用了重油去煎得焦香。
馬鮫魚本身的脂肪含量就比林蓁他們趕海時最常撿到的小石斑魚的高,在豬油的高溫作用下,魚肉都有點離骨了,被一條主骨分成四瓣。兩個切面被煎得焦脆焦脆的,裡面是一種口感厚重帶著脂香的軟,吃起來十分有質感。
這個年代的人普遍油脂攝入量不足,吃這煎魚就感覺比吃豬肉還能滿足嘴癮。
一盤煎魚有三大片,林蓁吃了一片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都給秦崝包圓了。
白切羊肉也是她吃小半,秦崝承包大半。
鹽水菜心林蓁倒是吃了一半,另一半有半數是她給秦崝夾的,這傢伙好像不太愛吃素菜。那怎麼行?就算缺油缺肉,飲食也要均衡的,不然照樣會營養不|良。
明明吃了不少,到最後秦崝給的結論依然是:“我還是覺得蓁蓁你做的飯最好吃。”
行吧行吧,明白了:“那回去給你做排骨吃啊。”
吃完飯他們慢慢散著步走到公共汽車停靠點,就坐最近一班車回去了。
到公社時兩點半,取了寄存的腳踏車,回到大坡村才三點。排骨當然不會是在李家做,不過林蓁也沒準備上山,而是讓秦崝直接騎到教授院去。
林蓁有段時間沒給教授院送東西了,她近來忙於掙錢趕海都去少。進城回去時也給他們帶過肉,但他們都知道她要攢錢,無論如何都不肯收。
這一次把秦崝帶過去大家認識認識,順便讓他們知道她攢錢的壓力沒有了。
當然,帶著一個胃口老好了的大男人來蹭飯呢,這肉肯定不能真的只有一“點”,林蓁拿出了一隻雞、兩斤排骨還有三條以前趕海撿的小石斑,以及雜七雜八搭著配菜的用料。
她回來的途中就已經想好要做什麼了:
雞用加入藥材、香料和海味乾貨等調煮而成的白滷水浸熟後白斬,蘸沙姜芫荽鼓油或是姜蔥醬汁。
排骨剁成約小指長的段,冷水下鍋煮開烚出血沫後,和切大塊的紅蘿蔔、玉米一起放入燒開水的陶瓷湯鍋裡,小火慢煲一個半小時,就是一鍋靚湯。
個頭不到半斤的石斑,魚肉有點少,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吃頭,但是吃的重點本來就不是魚肉。到時用她曬的冬瓜幹鋪底,上面蓋著石斑,在清蒸的過程中,石斑的魚汁會浸透冬瓜幹,這才是重點。
最後,再來一個氣味霸道的蝦膏炒通心菜。濃烈的蝦膏香氣一衝出廚房,本來烹煮過程中雞、豬、魚肉層層散發出來的肉香就都會被遮蓋住。保證知青院的人(特指趙夢嬌)就算扒在院門使勁嗅也只能嗅到噴香噴香的蝦膏味。
林蓁一進門就這麼大手筆一個勁從揹簍往外拿肉,甚至還自備了陶瓷湯鍋,可把陳教授他們都看愣了,這麼多肉那得花多少錢票?不成不成!
看出來了他們又準備推拒,林蓁一邊繼續往外拿東西一邊說了:“不多帶點不行的。嗯,程皓吃得多,菜要是少了,到時口糧就要吃很多。”
秦崝一本正經地在旁邊點頭:“對,我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