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一個個名字從魯哈爾的嘴裡蹦出,鄭日強感到窒息。
終於,魯哈爾宣佈名單完畢:這六個人,是替補隊員,接受醫學隔離。
然後!
然後,魯哈爾拿出另一張紙:現在,宣佈第一批出徵火星的名單。
鄭日強的心又提到嗓子了。
魯哈爾咳嗽一下,說:鄭日強、孔子梅!是第一批出徵火星的人!
兩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對視了一下,還是恍如夢中。
魯哈爾又說:宣佈完畢!
兩人僅僅擁在一起,喜極而泣。
聽到結果,每個人都是心情複雜的。
畢竟,這次出征火星的,是一個新式飛行器。
這個飛行器像飛碟,飛碟大約160平方米大小,飛碟的飛行是靠飛碟頂部垂直向下噴口、底部垂直向上噴口、邊沿方向噴口的配合噴發實現,飛行非常靈活,無需新增、減少任何裝置就可實現地面、太空飛行,而且起飛降落無需專用場地,起飛、降落非常容易,據說是利用了反重力技術。
什麼是反重力?
科普一下:所謂反重力就是給物體一個地面之外的作用力,與重力等大反向時,人即可處於懸浮態。飛機、火箭、磁懸浮,等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用兩個特殊磁鐵,使之形成兩個互相抗衡的電磁場,就可以產生反重力。
宇宙充滿磁場,但變化太大太快,所以得不到利用。高速計算機使之成為可能。這就是飛碟快速移動的基本原理。
在20世紀,著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就企圖利用反重力原理製作出世界上第一架飛碟。
在當時,除了對於電進行研究之外,他還研究起了飛碟的反重力系統,透過對於圖紙的詳細分析和繪製,在一個世紀之前,當時的特斯拉就已經研究出了反重力裝置,不過,還是停留在圖紙階段。直到最近,人們才付諸實踐。
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是:民營企業發射火箭需要發射架,要租用場地,極大地限制了民營火箭的發展。很多人就想,能不能不需要發射架,不需要發射場地,火箭就可以起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有火箭的技術禁錮,是民營火箭技術飛速發展的催化劑。
當時有人就傳說,中國一個民營航空公司已經設計出無需發射架,甚至不需要發射場地,就連飛機跑道都不需要,就能夠垂直起降的飛行器,其近地軌道運力高達100噸,遠大於美國民營航企SpaceX重型獵鷹火箭64噸的載重。
這些年來,全世界上的大型火箭都集中在20到30噸級,比如,俄羅斯的質子,歐洲的阿麗亞娜五,美國的宇宙神V(Atlas 5)、德爾塔IV和獵鷹九,以及中國的長征五號。等等。
有人傳說,這種飛行器速度極快,是現有火箭的幾十倍——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更高。
雖然,在訓練中他們無數次駕駛這樣的飛行器起降,沒有任何安全事故。
但他們最遠的距離只有10000公里,最高高度是25000米,火星那麼遙遠,有點讓人發怵。
不過,無論如何,他們成為第一批宇航員,已經達到第四批(訓練一二期、準宇航員、第一批出徵人員)。
他們就可以得到第二期2.5萬美元的補助(含額外獎勵),以及今後的各種獎勵。
孔子梅更是高興,她可以擺脫趙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