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鳴洲持刀斂神而立。卜顧義雖嘴上說得輕巧,心中卻不敢大意,他想:“看來這一趟有點棘手,幸好廣義會的人和王金鏡剛開始並沒有一擁而上,否則誰滅了誰還是真難說了。現在只要把華鳴洲也擊倒,再對付其他人就又少了一份壓力。”
華鳴洲一上來使的是“七十二式刀法”。原來,衙門中的捕快都會學基本的二十四式刀法和大小擒拿手等,這兩門武功據說出自一位前輩總教頭之手,其中二十四式刀法乃吸取諸多門派刀法中最簡單、最實用招數,使初學者也能掌握,因此成了剛入門的捕快必學的武功之一,練成此刀法,就足夠對付一般的地痞流氓了。此刀法總共就二十四式,所以乾脆就叫“二十四式刀法”,後來那位教頭又把每式再演繹出三式,形成了“七十二式刀法”,以供武功較好的捕快練習。無論是二十四還是七十二式刀法,雖然在江湖上流傳甚廣,但畢竟都是一些簡單實用的基本招數,缺少出奇制勝的絕招和妙招,一流的刀客便會棄之不用。
卜顧義雖不敢大意,但見華鳴洲使的刀法,與他們之前見識過的捕快的刀法相比,雖快了不少,也多了些變化,不過表面看來仍相差無幾,到底還是小瞧了華鳴洲。華鳴洲的刀法嚴密,任是卜顧義幾次故意露出空檔,或虛張聲勢佯攻,他的刀法始終不變,攻守兼顧、進退維度、虛實結合、快慢不驚。卜顧義雖早已熟知七十二路刀法的路數,但就象“獅子咬刺蝟——無從下口”。
卜顧義幾次使出絕招,卻還是奈何不了華鳴洲,雖看似差一點就可擊中華鳴洲,但華鳴洲始終臨危不亂,刀法依舊攻守有度,卜顧義竟反而被他慢慢逼到了牆角。王金鏡在一旁看著,也不由既是驚訝、又是佩服。華鳴洲的年齡也不過二十七八,使的刀法也很簡單,雖未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但已臻近頂峰。
豈不知江湖中人往往嚮往奇絕的刀法,認為那是練成絕世刀法的捷徑,這固然有些道理的。但其實簡單的刀法,練習起來更容易嫻熟,更容易提高層次,因此達到最高的境界,也自然更快些。
卜顧義掌法突變,右掌擊左,想用掌風盪開華鳴洲的刀身,接著回身擺腿,左掌反拍。他這招一氣呵成,縱不能擊中華鳴洲,也可從牆角擺脫出來。但就在那一瞬間,華鳴洲的刀法也跟著突變,他手中的刀由上至下畫了大半個圓弧。卜顧義的手掌和膝蓋頓時被削中,一下劇疼無比,險些摔倒,他的手掌已被華鳴洲削掉一半,臏骨也被削飛了。
原來,就在卜顧義變招的瞬間,華鳴洲也幾乎同時變招。他最後這一招使的正是老金杆的最得意三十六路天罡刀法中的“翻江攪海”,這一招是小葉子與老金杆對陣時看來的,再教給他的,雖是半路看來的招數,難免有些變樣,但實用之處到底一樣,而且此時使出來正合時機,運用巧妙!
老金杆原本用的是大刀,使“翻江攪海”時,總覺得這一招數雖精妙,卻不太順手,後來用短棍代替大刀,就輕便靈活多了。華鳴洲使用的腰刀比大刀短几分,刀身細長,形狀類似於雁翎刀,刀尖處有弧度,有反刃,但刀身又比雁翎刀略窄。因此他使這一招時也算圓滑順暢,雖不如老金杆靈活,但卻多保留了三分威力。
王金鏡與卜思仁、華鳴洲與卜顧義他們武功可以說相差無幾,因此,這兩場對陣不僅是鬥勇,其實更是鬥智。王金鏡是想“誘敵深入”,結果反被誘,華鳴洲則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敵變我不變”,直到最後一招方是出乎對方意料地“敵變我也變”。
卜思仁見自己兄弟受了重傷,突然飛撲向華鳴洲。華鳴洲正欲再次迎敵,哪知卜思仁中途轉身撲向陳瑩.原來卜思仁早知道廣義會的人中就算陳瑩和王飛虎武功最弱,且陳瑩年齡小經驗必然最少,所以他希望一擊得手,劫持陳瑩,好讓卜顧義先走。好在華鳴洲早就交待眾人要防著卜思仁和卜顧義逃走,所以卜思仁這一下雖來得突然,但陳瑩早有戒備之心,並無慌亂,挺劍迎擊,趙青心也在一旁維護。
眾人剛回過神來,卜思仁又突然變向襲向王金鏡。華鳴洲離王金鏡近,就橫刀從中阻擋,他也不知道卜思仁這一舉的虛實,但只能先擋住再說。卜思仁長腿橫跨,身影一閃,繞開華鳴洲,並未雲攻擊王金鏡,而一把抄起蹲在地上的卜顧義,大腳一蹬,拔地而起,他輕功絕佳,雖抱著卜顧義,這一躍便到了屋頂上。卜顧義這一番連連突變,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而速度極快,看來誰也攔不住了。
卜思仁卜顧義兄弟之所以能為非作歹幾十年仍逍遙之在,除了掌上功夫,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腳下功夫,兼機敏狡詐,才能屢次在高手圍攻中逃脫。
卜思仁剛要落下,小葉子卻已站在屋瓦上等著他,他心中大驚,小葉子跳得不比他高,但卻來得更快,竟早已算準了他的落腳之處,站在那裡等著他。卜思仁在空中急忙變換身形,在空中突然變換身形本已不易,何況還抱著一個人,非上乘的輕功不可。
不過,終究還是小葉子站在瓦面上便宜。卜顧義眼看仍無法避開小葉子的劍,他恨自己被華鳴洲傷成殘廢,雖武功未失,日後傷好後也必大打折扣,眼下能否逃得出去還難說,拖累了兄長,恐怕倆人都要葬身此地了,不如讓兄長逃命去,也好日後為自己報仇雪恨。於是他喝道:“大哥先走,日後再為小弟報仇不遲。”一把推開卜思仁,撲向小葉子。他這一撲無異於自殺,所以他毫不顧忌小葉子的劍,只希望能拖住小葉子。
小葉子躲開卜顧義這一撲,就在卜顧義剛要落到屋瓦上的瞬間,一腳踢中卜顧義腰,讓他摔落在街,但這一遲滯,卜思仁已跳到另一屋頂之上,飛逃而去。等華鳴洲和陳瑩也躍上屋頂,只見小葉子和卜思仁已在幾十丈開外,一前一後,飛逝而去。
陳瑩想追去,華鳴洲一把拉住她道:“別追,小葉子一人去足矣!”
等已看不到了小葉子和卜思仁的身影,華鳴洲和陳瑩跳下街來。華鳴洲先廢了卜顧義的武功,雖然一殺為快也好,但這也太便宜了他。華鳴洲想,要是把他留給本地官府,萬一小葉子沒能追上卜思仁,卜思仁日後會回來把他救走;帶著他走,不怕卜思仁不出現,但帶著他是個累贅,一路多有不便。
華鳴洲腦瓜一轉,想:“不如把卜顧義推給鹽幫,讓鹽幫暗中把他送到武林盟去,交由武林盟會同當地官府公開正法,其意義可比直接殺了他要大上好幾倍!”於是他先上前慰問一下王金鏡的傷勢,又客套一番,方把如何處理卜顧義的事交給他。王金鏡本又愧又恨,想直接殺了卜顧義,無奈華鳴洲堅決不肯,他只好答應一定把卜顧義活著押送到武林盟。華鳴洲便又修書一封,交由他轉呈武林盟主劉代天。
……
華鳴洲等人告別了王金鏡,踏著暮色,向西而去。
一路上陳瑩擔心小葉子不能追上卜思仁,又怕追上了敵不過他,那還不如追不上的好,又擔心小葉子回來了找不到他們,眾人見華鳴洲神色言語間對小葉子信心滿滿,就都勸慰她一番。
且說卜思仁飛奔出三十多里地後,方慢了下來,回頭一看,又大吃一驚!只見小葉子正在身後不遠處,徐徐而來。
卜思仁歷來對自己的輕功很自負,靠它逃脫武林正義人士和官府的追捕好幾次了。最險的一次是在六年前,他們兄弟倆在路山打傷了兩名華山派弟子,結果引來華山派的圍攻。華山派人多勢眾,劍法又好,他們兄弟倆險些喪命的劍下,只好突圍而逃。偏生華山派的輕功也是一絕,一路追擊糾纏,他們兄弟倆奮力飛奔了四十多里地,直到與華山派的人拉開一段距離後,潛藏蹤跡,方得以擺脫。
但卜思仁見了小葉子的輕功,心底頓時就涼了一截!他見小葉子的輕功看似不快不慢,但卻始終沒有追落下,而且小葉子的身姿步與法,看起來沒有一個動作是多餘的、過度的,彷彿一片在隨風飄行的葉子,極其合理地安排著每一分體力,決不浪費一絲一毫。
卜思仁知道自己就算再跑三十多里,也一樣擺脫不了小葉子的追蹤,然而到了那時,自己已累趴下了,而小葉子仍保留著一定的體力,這才是最要命的!因此他想:“與其如此,還不如停下來放手一搏。”
小葉子見卜思仁停了下來,也在離十多步的地方停下,拔劍指著他道:“給你個活命的機會,自廢武功,便可饒你不死!”
卜思仁哪裡肯,他想:“我們兄弟倆以往作惡不少,就算自廢武功,仍會有許多人饒不了我,到時只有任人宰割的份,那才叫生不如死!”況且,就算小葉子的劍法再高,他也要博一把才甘心,因此他決不願意自廢武功。要是早前小葉子說這句話,卜思仁早就不屑一顧了,畢竟小葉子還年輕,武功修為和江湖經驗難免不足,他非上去直接給小葉子一個教訓不可,只有他蔑視小葉子的份,哪裡輪到小葉子蔑視他了?但現在他知道小葉子說這句話的底氣是來自於信心,而非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