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通常喜歡以己度人,見到街道上的流浪漢,見到那些貧民窟,一些生活優越的人或許會覺得他們是因為自己的懶惰,亦或者染上了賭毒,敗光了家產與身體。
但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
夏亞對於輪鐵城的具體情況並不熟悉,但他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很熟悉。
在倫敦,許多工廠中的工人通常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從鄉間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
人要遠比工作崗位更多,內卷是必然的。
不同於現在社會還有一個勞動法規定什麼最低工資。
在那裡,內卷可是毫無底線的。
工人們幹著最累,最苦的活,創造著整個城市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但是卻領著最稀薄的工資。
他們的工資只夠他們生存,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他們每天都遊走在貧民窟的邊緣,一旦出現什麼傷病,或許就丟失了工作崗位,進入貧民窟是他們必然的結局。
那時候可沒我們現在這樣的醫保。
如果他們幸運的幹到了老年都沒有任何病痛,他們最終會因為老年的原因被工廠辭退。
那時候也沒有現在這樣的養老保險跟退休金,就算有他們也沒有任何的閒錢交。
他們也沒有存款,最終也只會到貧民窟。
或許就有人問了,他們可以靠孩子啊。
有人在倫敦做過一些調查,每週至少有六噸的固態沉澱物降落在倫敦與周遭區域每一塊四分之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成分包括煤灰與焦油的碳氧化合物。
這等於是每一塊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每週都有二十四噸固態沉澱物。
不論晝夜,倫敦的工人們每天呼吸時,都持續把各種化學物質吸進體內,生命幾乎是必然。
而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將會欠缺體魄和活力,膝蓋脆弱、胸膛狹小、無精打采,他們必須和那些從鄉間入侵的龐大人口進行競爭,最後一敗塗地。
四周各處都是謾罵聲與汙言穢語,以及醉漢,任何一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大機率只會墮落。
不同於夏亞那個時代,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在那個時代,讀書,都是富人的遊戲。
相比之下,經濟上的統治者們居住在沒有工廠的貴族區,那裡空氣相對乾淨,環境舒適,不用勞作就可以享用著其餘人為他們創造的財富。
他們飲著美酒,居高臨下的看著那些居住在貧民窟的人,嘲笑著他們的不努力,嘲笑著他們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