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我們來盤山就是來玩的,如果這裡有什麼好的故事,好聽的傳說啊,我們就算是幸運了,因為我們村子裡有個故事會,到時候可以去炫耀一下的。”張偉既然有了某種思想上的改觀,那麼就應該立即作出調整。
當然了,張偉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故事有真正的傳承,而現在的自己需要了解同盟勢力的底細,因此...
“對!我們就是喜歡傳說與故事,那些傳說中的東西對人的啟發特別大。”可可真的是張偉肚子裡的蛔蟲,想什麼就會來什麼,比及時雨還靈!
“張偉!你還在這裡啊!”背後是蔣偉波來了。
從蔣偉波的臉色看,應該是出事情了,不過既然他沒有道明,那就先緩緩。
“偉波!是不是出現特殊情況了...”張偉在猜,可能是玲子她又去浬浦中學了,蔣偉波不知道島國少女是華夏的種,所以就會有欲說還休的表情...
也許是漏網的兩個島國女人興風作浪了?
“沒有什麼的,現在的島國人都有對應的人盯梢,相信他們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蔣偉波屬於粗枝大葉的人,事情肯定有...
偉波既然沒有開這個口,說明問題不大?
自己來盤山是有目的的,應該不差一時吧...
……
現在看,所謂的拜訪沒有必要了,因為這裡的蔣家已經聯絡了自己的家族,不見外了,就少客套好。
基於在奎苗叔叔的某些開導,張偉與可可就改變了原來的思路,變拜訪為遊玩了。
張偉有一種遊學的感覺,因為很多歷史就存在某種成功之道。
如看看某些文物,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鄉進士蔣光猷立”的紅底金字“貢元”匾額。
雖然字色已基本退去,儲存基本完好。
這塊“貢元”匾額是因欽授大理寺正卿丞宣浙江等處布政司王朝恩之故,距今已有293年了。
這些痕跡說明了曾經的蔣家人,出去為官卻不忘家鄉根本,那是一種“孝義”。
奎苗叔叔、蔣偉波都健談,邊走邊介紹,於是近期的一些名人就都躍然口上。
蔣偉波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或許是不想讓自己為難?
……
首先要說到蔣伯誠,1911年,當辛亥革命席捲中國時,一位從盤山出去,當年只有24歲的蔣伯誠正好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官,從小受父親救國救民等思想教育下的他,先後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北伐戰爭,蔣伯誠1928年在國民政府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在蔣伯誠的影響下,他的弟弟蔣志英也較早的投身革命運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蔣志英率部擔任錢塘江南岸防務,多次參加對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