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此處,衛鏗愈發發現:東聖國作為一個大統合的國家,但人才體系供應枯竭。宛如二十一世紀的東方足球運動,找不到踢球的人才一樣,而這就是“末日之相”的根源。
例如大明王朝滅亡,實際就是科舉已經選拔不出來能掌管龐大國家的實幹人才,不單單是小冰河時期的天災而致。
同樣是小冰河時期,漢武帝時期是逆天而行,透過幾次戰爭,將基層的人才選拔出來成為了骨幹,國體沒有發生變化。
東聖的科舉制,文舉、武舉選拔出的人才中,現如今百分之四十,都集中在四個超大城市。這意味什麼呢?
相當於某條廢墟時間線上的仲國,放給了大學自主招生,使得所有工業,科學技術行業畢業生,都傾向於北都,浦海,南都,州的本地學生。
當然,這並不是外地學生的能力有問題,而是教育資源的集中,使得發達區域的學生成績就是好。
但是,如果學生圈子全部都是發達區域,那這個圈子的視角和經驗必然是對其他區域有所匱乏,若是等這個圈子的年輕人熬到了三十歲、四十歲的頑固階段後,就會形成頑固的思想壁壘,進而出現強大的對外排斥。
李蛩此時能夠順利無誤的,在東昇國內藉助“區域安全保護”一路青雲直上,就是擁“科甲正途”的身份。
然而李蛩能以平民的身份,在“科舉這條正途”一路向上,是開著掛在走,這條路無法被他人複製。
衛鏗:你們(上層)別狡辯,給留了一條路,能讓真正的天才上來。你們留的這條“一線天”通道,特麼是人走的?
治國辦事要等天才來?這本身就是錯的。不培養環境,指望起點低的天才,能澄清玉宇?
就算基層真的有“中上之姿”,也因為出生環境,惡化成混混街霸,而過早心術不正,少許能苦修上來的,也都活得通透了,做嚴嵩也,而非於謙!
…沃土時間線,某工作人員參加了部門領導升遷會議,看著這位善於鑽營的領導,那春光得意的模樣,嘆了一口氣:哎,這就屬於上面人眼裡,能幹的標準吧!…
64年,李蛩就讀的進士預備班。開始迎接殿試。
這個俊傑雲集的書院,裡面的學員據說未來都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李蛩卻都瞭解到,除了自己,這裡都是世家大閥的子弟,門第稍微弱一點的,也是大門閥推薦上來的旁系子弟。
怎麼說呢?這些進士預備們,雖然不如吹噓的那樣“天縱之才”,但下限也沒那麼低。
這裡考入的進士們,在五年內必須晉級到結丹期,如果不能達到結丹期,就得送入月球基地,在星辰之力照射下閉死關。
在過去,東昇國在進士體系上取材優良,是且有這麼一重“閉死關”的壓迫力篩選。
從過往歷史來看,這三百年內,進士們結丹機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八。
衛鏗:“但是,這是過去。”
衛鏗入圈後,看穿了當代這個進士選材制度,在現如今的滯後性。
因為這一千年來,星球上技術進步了。這三百年來進士結丹的機率是百分之百!這當然不是當代人更加上進了,而是技術上找到了保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