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出籠記> 30.36章(番外上) 40世紀的“文明瓶頸”突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30.36章(番外上) 40世紀的“文明瓶頸”突破 (1 / 2)

40世紀的主世界,完成了一個“文明瓶頸”的重要突破。

星海田園的生產產值,正式超越了太陽系內環的經濟,相對太陽系內環的維度資訊加工經濟,這些新興的“耕”、“織”是奠定主世界底蘊的基礎產業。

主世界宇宙技術顯然和群星位面不一樣,環繞恆星周邊廣闊區域,而耕作的星田是一種廣義上的戴森環。

舊時代,狹義上的戴森技術體系是在恆星本體上逐步進行控制,從“對流區”到“放射區”再到“核反應區”,逐層逐層的控制。

但,這是二十世紀人類對恆星工程過於簡單的理解,假設的方案。

類似於中世紀時錯誤預估了“航天科技”,認為人學習鳥類,安裝雙翼撲翅拍打,就能上天。

回顧主世紀過去的歷史,人類在二十九世紀,就開始著手太陽的戴森環工程,到了三十二世紀的技術,還只是控制外面色球層的外圍,到了三十三世紀也就是秦天放為王時,才勉強挺近到對流區,建立起了控制耀斑大小的太陽對流層“資訊站“,太陽表面耀斑和黑子的運動軌跡,開始如同電路板一樣對稱整齊。

人類征服太陽內區的過程,正如同古工業時代鑽研(燒開水)工質發動機。

從原始的蒸汽機,再到柴油機,以及應對航天和火車的燃氣輪機。那三百年中,人類在工質發動機道路上,不斷逼近材料電控的極限。但最終,轉子工質發動機還是有極限的。

而人類在三十三世紀開始這七八百年時間,對太陽控制技術也正如在如同雕琢燃氣輪機一樣開始逼近到極限。越向太陽系內層,人類穩定造物構型越難以存在。只能靠水磨的功夫,花費個幾萬年,幾十萬年,將太陽系表面的對流層調節到越來越穩定。

如此一來,在主世界展開太陽工程所花費的時間,是越來越漫長。而越漫長,人類本身的不可測性,會讓這類規劃沒法持續。

在過往的歷史中,一萬年的週期!別說人類帝國,就連民族都興衰好幾回了。而太陽這種主序星,在大尺度的時間上的波動還沒開始,甚至連地球出現大滅絕時期的“太陽姨媽期”,人類文明都還沒見識過。

而且太陽星體上的工程,越到深處需要組織,合格“勞動力”的需求是越來越大。

如果說二十一世紀,要獨立開發出航天、太空、造船的全套科技,需要上億人級的國家,來向各個崗位輸送穩定的勞動力。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英法等工業傳統強國因為單一文化的主體人口規模不夠,在工業競爭中已經跟不上最先進的科技競爭。

眼下隨著對太陽的雕刻越到深處,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培養出來的“勞動力”嗯,高水平意志思想,愈發的力不從心。

太陽,直徑是地球的109倍,質量為地球的三十三萬倍,這麼一大顆恆星,人類作為地球表面上長出來的“低溫黴菌”,想要染指這個高溫粒子火團,多少有點主觀(狂妄)。作為低溫黴菌,至少得到廣闊宇宙中增生一番再說。

當代太陽系智慧們的嘗試:必須由星田擴充套件打下足夠基礎,才能維持幾萬年週期的恆星控制工程規劃的進行。

文明基礎,決定科技上限。而基礎就是“受教育人才的規模”。

中世界封建時代,幾千人聚落的手工業地帶,是無論如何都攢不出“坦克工業線”。別說坦克了,哪怕是封建時代的大型攻城器械,也需要以城市為基礎才能建造。

只有幾千人聚集在一起,大家有足量的需求,才會催生出專業“木匠”“鐵匠”“石匠”“馬伕”等職業。

在那個小農經濟時代,只有城市才有傳承兩三代的匠作,才能支撐起鎧甲、戰馬、投石車等技術不會倒退。

近代化工業的基礎,需要幾十座城市的人口有著單一認同基礎(民族主義),這樣才能構建煤鐵工業基礎,開拓出幾十倍本土人口的市場,發展出“汽車工業”“碼頭船舶”基建產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