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世界3578年,當衛鏗在太陽系外搞基建,在遠維度考古,時空管理局內醞釀著新一輪的位面大戰。
這其實是第五次位面大戰後的延續,隨著衛鏗斬一創一,籠罩時代被裂開了一個口子,但是舊時代的籠子還沒有完全打碎,丟失了君王名號的人,僅僅只想丟掉名號,不想放棄權力
參與演進的代表人物包括了,監察者方:景哲,趙速控,而穿越者方,包括了彭海濤,張和旺等人。
至於阻礙演進的方向,除了白喚靈、李希夢這些在革新之戰中被吊銷君王執照的人,還包括箜穿隙,秦憶雲等維度上建制派。
如果從社會經濟來說,這是穿越制度長久不公平所積累的矛盾,在強權鎮壓體系崩壞後,出現了一次總爆發。
是的,強權鎮壓體系是從三十四世紀開始崩壞,但是不公平早就有了。
自從二十七世紀主位面探索以來,一開始是為了夢想,那時候還保障平等。
到三十世紀,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各個穿越派系之間開始求增長。開始破壞平等關係,開始以“刺激”積極性為主。
到了三十一世紀,隨著多元宇宙開發,對當時自由派思想盛行的穿越者來說,漸漸以“得”為主,而丟棄了“德”,出現了萬惡的“經濟型位面”。
隨後就是秦天放領導浩土反撲,以及諸天體系構建,以及一整個籠罩時代。
事實上,隨著“經濟”被“技術進步”不斷更改“價值”方向。公平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只有在“高價值”領域,才需要公平。
例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碗白米飯平均分,那叫做“公平”,但二十一世紀把自己碗裡的吃剩的飯扒到別人碗裡,那會讓人哭笑不得。
要知道,主世界時空價值觀,變動了好幾次。
第一次位面大戰時期的價值觀,貴重的是那些臨近位面,快速時空區域。
第二次位面大戰後,鑽探遠位面的手段變多了,時間流速快的位面不希有,不值錢了。相反,那些時空流速較慢的時間線,可以分化出平行時間線,有了“積累”和“保值”的概念。
第三次位面大戰的時候,流速慢的位面依舊是“財富”,但是維度上除了財富之外還要有“權勢”,灌裝執念出現,監察者團隊在“控制其他意識”方面開始進行了爭奪。
直到第四次位面大戰,蠻橫的灌裝意識雖然不允許了,但是透過經濟手段“僱傭”意識依舊是有的,屬於上層的時空管理者爭奪的權勢之一。
與此同時,到了36世紀,也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戰後,“價值觀”又完成了變動。
哦,這次和衛鏗相關,即虛數大行星體系出現後,讓穿越許可權不再由主世界的八大行星引力井所壟斷。
恆星部和深宇部門合作,每年都能運算出太陽系外數百個虛數大行星點。
這些虛數點的存續時間從一個小時,到數個月不等,都是可以透過碳基雲技術,將意識挪移到該方位進行隧穿的。
過去主世界技術無法利用這些“潮汐引力點”進行維度隧穿。
但是現在!這就不得不說,某個軸人在太陽系外圍浩大的“星田”活動了。
其實:早在諸天位面時期,衛鏗被太陽系封鎖的時候,衛老爺就有要打破主世界封堵引力井的方案了,而後完成了斬一創一後,這個專案持續了下來。
現在,藉助衛鏗幾百年建立的完善觀測網路,且隨著太陽上戴森環和深宇星田的“意識傳送”的“呼應”設施建造完畢,星田方面擁有獨立的隧穿維度技術,並且能直接獲得太陽戴森環資訊焓傳送。
旁白:科技進步,設施足夠大,主世界穿越技術應用越來越不受“舊的條件”的侷限,未來隨著更先進的“田園”設施鋪到星際空間,“宇”和“宙”的聯絡會越來越緊密。甚至終究有一天,只要把握住“普朗克時間”的間隙,隧穿可以發生在任何空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