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拓會的時空穿越者們,嚴密關注本方和大明接觸的全過程。——畢竟這是和大國打交道,作為“小”的一方,更受“利害”影響,要慎重再慎重。
很客觀的現實,在二十一世紀,跨國公司可以隨意無視小國抗議,但是對大國要有專門的“公關組”。當然,二十一世紀有人混淆這個概念,以“平等”“自由”的名義讓小國挑戰大國。甚至不惜以“軍事安全”的名義,要對大國採用先發策略來所謂維繫自身安全。
東歐就體現了這種作為“小”對“大”的不慎重,肆意隨著內部情緒而走所造成的災難。
回到眼下,墾拓會專門的招待組,帶明廷使者先是乘坐巨大的蒸汽輪船對大員島進行了環島旅行。
這批官員在靠近海岸線時,看到了繁華的碼頭,不由感慨這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墾拓會則是有意無意透露:這麼一塊好的土地,卻沒有功名秀才,委實可惜了。
文官微微一頓,領會到這是有“獻土”之意。
當然,那些錦衣衛們則是拿本子速記速寫的。
墾拓會早就意識到會有東廠蕃子們來記錄的,於是乎提前把地圖給他們,在地圖上顯示了雞籠區的農田和道路,以及各個路標節點上指示牌。
大明朝廷的欽差和錦衣衛們下了大輪船後,車站那邊蒸汽列車,如同大水缸一樣的蒸汽鍋爐正在被燒開,冒著噗通噗通的白氣流,管道上之間一個個壓力指示表搖擺著,一個個操控杆正在對蒸汽壓力進行調控,在車頭鍋爐煤礦燃燒時的提供滾滾動力下,這個一百石的黑鐵怪獸憑著蠻力向前衝
招待所人員對目瞪口呆的明使:此物雖然遠比馱馬要緩慢,但是可以拖曳萬鬥稻米。
這個蒸汽車走的並非鐵路,此時大員上鋼鐵產量還不足以鋪設鋼軌,且目前才幾十萬人,人口稀少,也沒法訓練出足夠的鐵路工人。
兩條軌道是“凸”起來的水泥軌,這種水泥軌用烤乾的木頭每隔五米打一個樁,在樁之間鋪設竹筋骨,然後附著上水泥沙石,在轉彎的地方輔貼磚體,來抗鐵輪磨損。水泥軌道寬達三十厘米。承載力足夠強。
墾拓會統計了各種方式,無論是修建硬化水泥道路,還是鋪設石子路和採用履帶,都不夠經濟。
眼下這輛八節車廂列車轟隆隆的開過來後,明使在車站看到奇特一幕。
那些穿著麻布的普通居民拎著大包小包登上了後面經濟車廂,其中不乏扛著羊、豬,雞鴨的籠子。
明使想要多看一眼,但是已經被請到了頭等艙,這個單獨車廂有八個桌椅。
隨著貨車開動,沿途中看到了大片田野,相對江南地區的一塊塊田畝,這裡是整齊劃一的兩百步一大塊的田畝,這是方便土地管理的方案。
目前大員島上的土地還沒有進行商品買賣,完全是由公司和當地該墾拓區的民眾簽訂合約共同管理,即插秧,翻耕填土,收割,需要大型協作的工作由公司負責,按畝進行收費。至於日常打理則是交給民眾。
這是殖民體系的大種植園管理模式。
如果土地如同江南那樣被自然兼併,小農思想的地主們,幾年就會悄悄挪動界碑,分界線的水渠和田埂都會變得亂七八糟。
眼下大員島上農田的分界線是一棵棵樹,樹挪死。故目前保持著筆直的規劃,看起來相當賞心悅目。
可在明使眼裡,表情卻越來越震撼,如此井田制,代表著官府一樣的田畝管理。
一位跟著來的舉人拱手對上官低語道:這不是一般海商了,而是耕戰制的勢力。比起倭寇的幾艘海船的襲擾,這裡有聚集出數萬戰兵的能力。
言下之意,朝廷對此要慎重,如果弄不好,就是比蒙古韃靼還要麻煩。
…對海盜文明能聽得懂的,只有堅船重炮,但對農耕文明能聽得懂的,是井田制…
車輛來到了雞籠城,這座城裡散發著一股焦煤味道。
相對於外面井田田畝,這次才是真正核心。集合鍊鋼,制氨,三酸兩鹼,機械生產的重工業化城市。
設計上相當緊湊,很多化工生產在產生廢熱(氨氣轉為硝酸)的同時,也會產生廢渣廢水,讓每一分燃燒的煤礦儘可能產生更高效益的產值,並不僅僅是某一個生產線條先進,而是一整套設施如同人體一樣串聯出來,廢熱都會被再利用,送入工廠蒸汽鍋爐中進行再生產。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