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匠待遇整體提高,伙食食堂對標軍中伙食標準,
2:工坊的資源調配有著高度獨立權,不受當地民政官節制,即“工”的相關部門行政等級和地方“衙門”老爺平級。
這些雞籠港口工匠組們感受到了重視,幾乎一年就將鎧甲追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這種追上,不是未來科技的部分,而是明人工匠們在新的組織下完成鎧甲設計。
主觀能動性,有時候就是如同魔法一樣,可以讓一個團隊化腐朽為神奇。
墾拓會工業部門招募的那批木匠,鐵匠立了大功。
時空穿越者們在招他們時候,僅僅是對他們繩墨技藝進行公開評審考核,然後傳授給他們幾何學等規範技術。
在墾拓會改組後,會里將“大匠”帶入高層會議的前幾把交椅,並且每次開會都讓其提意見,並且派文員逐條記錄,然後會後施政後,找他們(開會工匠)複核。
這些大匠師以及他們帶的學徒們感覺前所未有的被重視,尤其飯食和餉錢都在“職稱”評定後都有了板上釘釘規章制度保障,這些因手藝被重視,決心用匠人的心技來報效。
這不,確定要搞“鎧甲專案”,工匠們開始盡心盡力討論鎧甲上每一個零件如何工業化生產。
在雞籠港內,蒸汽重錘一下又一下敲打紅熱甲片,老匠人戴著玻璃墨鏡面具操作,而這種面具也讓新手鐵匠能近距離觀察鋼鐵鍛打鐵塊的過程和訣竅。隨後組裝線上招募來的普通僱工則是將甲片拼裝縫合。
在墾拓會中,由於機械的大規模運用,以及次要低技術組裝工作交給了流水線。
木匠和鐵匠從繁瑣的手工勞動和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這就是第一代工程師。
由於私自鍛造鎧甲那是要造反的事情,依舊可能會給墾拓會內部匠人們帶來心理不適。
所以墾拓會給其工程專案名稱叫做,大明195號工程。(衛老爺:我記得近古研發坦克也就是這個工程)
該專案組最終出品的鎧甲和西方板甲風格截然不同。
相對於西方鎧甲動輒符合貴族穿戴舒適的弧度設計,195號工程很多采用了鈍稜設計,頗有海洋中“玳瑁”(海龜)的樣子。
胸前鈍角,頭盔也是鈍角。為了好鍛造,臂甲也是四四方方的。
墾拓會的,墨學組新學學生們,經過測試,發現無論是什麼材料,哪怕是紙片整齊的摺疊出稜,都要比平面更好的抗住攻擊。所以他們在設計上對稜面非常的重視。
所以,容易受到槍矛穿刺的正面胸甲採用鈍角斜面設計讓敵人攻擊打滑,但是在臂膀上等容易受到刀子劈砍的地方,則是用“折稜薄金屬甲”來替代。
衛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末期的鋁合金戰機翅膀,也就是用這種折稜來增加翼面強度。”
至於最關鍵“關節”部位如何自由運動,沒有采用西方龍蝦甲那嚴絲合縫的巢狀。
衛鏗:那是純貴族玩法,一套鎧的零件是專屬的。
匠族們是參考了“彈簧圈玩具”(近古時代常見的彩虹圈)直接用這個圈子來保障關節活動自如,外面縫合上麻布,同時縫上鐵片。極大的節省了成本。
根據資料統計,肩膀上受到致命穿刺傷害的機率要比砍傷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