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際戰爭到底該怎麼打?”
2:“為什麼星海議會其他勢力,選擇艦隊這種模式?”
上述兩個問題,是衛鏗進入幽暗位面後,還在鐵紋星幽暗坑道中被通緝時,就提出的核心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在先前都不是問題,因為先前大家覺得“太空戰不就是艦隊決戰嗎?”,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很無聊。
旁白:就如同牛頓問“蘋果為什麼落地”一樣無聊。
衛鏗在巨獸星雲白矮星上那個級別為兩千歲的自我個體總結道:這一切都來自於,星球表面文化進入星空時候的不適應。
衛鏗將人類在樹棲時代中央述職,宮殿巢都頂端,一系列總是被記載“聚會”活動,都在動態圖表現了,這自遠古時代就開始的女生聚會活動,到了星際艦隊時代,依舊是在“天性”上體現明明白白。在目前為止,那些行星宗主們身邊依舊必備著能順應自己心意的圈子。
衛鏗作為地球史官總結道:星表時代的統治文化延續到了星際,仍在經濟上習慣於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對人的控制。
因此產生了世襲文化。進而在星空中仍然是用等級制度進行組織。
屁股坐在了這兒:所以星際文明初期,上層建築腦子傾向於發展出一個雖然龐大但是穩定的作戰平臺。這就是星際戰艦的方向。
但是在星空中事實情況是:無限空間,無限的能源。
一艘艘戰艦系統內,按照星球週期時間尺度上計算,熵增問題也是難以解決的,金屬艦想保持內穩定條件非常苛刻。
…若是甩開上述約束,重新思考太空發展,乃至宇宙環境內,智慧的建設活動呢?…
溯源的答案是在太空中進行“井田”制
即是建立大量站臺,直接從恆星體系中吸取“能量”負熵,然後給太空人類進行負熵補充。
不把大量人約束在一個艦體內,而是讓人與星海的設施繫結。
或許後者依舊是不自由,戴森環這種高價值恆星表面設施,一旦缺乏了人維護,就和一塊放爛了的鮮肉一樣被破壞了。人類在進入太空中後,將不得不揹負更大的工作使命。
但是智慧天性是嚮往“遼闊”的,在開闊田野中,遠比狹小的船艙要符合人性。
…在船艙中,會誕生“神子”“主上”,而在田野中,主導“握命於天”的則是人皇…
故,人理聯盟在大規模星際作戰中,不需要“大型戰艦”這種戰爭資本作為組織核心。走向了另一種戰鬥方式。
溯源派:我們用“碳氫氧物質雲”造個陣地,無需這個陣地如同戰艦一樣永恆,只需要以月為單位的戰鬥時間內夠用,也無需防線的物質密度硬抗艦炮,只需要我方躲在其中對面打不中即可。等到陣地合圍起來,恆星發射能源就為我等載入高能,直接近距離衝擊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