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出籠記> 9.69章 深海工革,戰爭延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9.69章 深海工革,戰爭延續 (1 / 4)

2293年,衛鏗回到深海,正好趕上海底進行新一輪的工業農業規劃發展浪潮。

眼下有六千七百個技術團隊,正在水下空間站的一線基地進行工業設計。

例如在深海氬氣基地,一個個薄膜隔斷空間內,金屬在鐳射火花下加工,然後被懸浮機器人送入了下一個工業處理室中。

~

在一個生產基地中, 控制溫度以及噴射惰性氣體,需要大量專門的空間來處理。

這個時代,伊甸亞、歐羅巴在戰前積累的小型實驗室級別海底採礦基地技術,是在試驗中採用固定的艙室隔斷。將生產車間定成了一個個固定的格子。現在早已經落後足足一個馬拉松了。

神州工人們現在是新一代的設計,用相對可動的薄膜來隔斷。

這看起來是小小的改進,其實牽涉的工程技術相當複雜。其意義, 就和進化歷史上脊柱動物長出了合理的骨骼的進步一樣。

薄膜可動,就預示著各個區域在生產互動中可以調節, 在各個環節原材料工業半成品囤積的上限可以增高。

例如化工生產, 過去在某個環節上,硬殼式樣艙室達到儲存上限,整個環節就必須停工了。現在可以讓其他艙室縮小一下,擠一擠。這一切就如同一個細胞大量複雜的細胞器中,有著生物冗餘性質。

並且更重要的是!這在海底這個特殊環境中,相當於地面集裝箱簡易廠房的相容性。

因為只需要一個模組性的大型深海空間艙作為基礎就行了,接下來就是內部鋼架薄膜的靈活協調,隔斷成不同標準的艙室,這比專門構建不同技術標準工業艙要節省多了。

要知道深海和太空中,不同於地面。

地面上人類可以自由活動,可以從內到外全方位搭建千奇百怪的建築。

深海和太空出艙都是很麻煩的,不適合大量工人活動。

當神州這種傳統的硬殼框架只需要在陸地上做好,投送到海底,工人對內艙自由搭建,無需複雜的出艙操作。說明這項技術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天頂星科技”,而是可以大規模民用的科技。

~

一個標準的基地艙室, 擁有內部可動薄膜化的科技,可以透過僅僅改變薄膜和支架就能調整成為上千種不同的生產廠房!

並且即使是確定一類生產車間, 在需要生產調整時,也可以重新修正調整為另一個型別,整個過程消耗的人力可以只是三到四個人,連帶著大量機器人。

這樣一組將基地艙自動對接好,整個基地艙展開內部薄膜進行隔斷。神州海底土木工程人機智地將這排列機器稱呼為“陣法佈置”,而後展開薄膜隔斷“禁制”。

這一套看起來“基礎”“粗淺”,與工地蛇皮袋、鋼架支撐的工業建設之類的模式類同。該類工程技術,讓海底執行安裝的費用,直接下降到了十分之一!

而解決了海洋生產普適問題後,海洋特效能讓大型、超大型機械的安裝、物流,甚至比陸地環節還要低。

陸地上幾噸重的重型機械,還難以運載,在民用領域七八噸的機器需要十幾個工人反覆忙活兩三個小時才能打包成功。

在深海中,只要控制海底機器人,找到這些海底裝置外殼預留的掛扣,然後將充氣結構的對接鉤子套上去,別說安裝自動化推進器, 就是兩個工人的海底工作艙就能在水下推著這東西走。

~

秦統歷2293年,這注定是一個大發展的時代。離州戰役結束後, 高原區域加大了海上工業製造業人員的外派。

神州整個重工業體系已經有朝著深海轉移的跡象。在巨大水下堡壘中,宛如一個個巨大的艦隊停放場,蜂巢一樣的鋼筋水泥洞窟結構,能容納一個個邊長一百米的標準化基地艙停放。

這些基地艙,都被工業部門下屬的海洋生產公社給承包了,開始了化工、冶煉、機械製造全面深海化的改造。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