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兩次位面大戰後,對於神州這類旳機械科技位面,衛鏗可以說在大部分基礎技術鏈條上,處於全部“略懂”的狀態。
在潘多拉位面,衛鏗的分體對工業供應鏈的各行各業都“幹過”。
由此,在眼下神州位面,衛鏗能夠將各項技術按照難度進行分類篩選。大食地區是不可能建立全套的現代工業體系滴!但是可以將工業鏈上那佔據百分之九十五,技術難度不高、對工人技術積累難度不大的專案給本土化。
~
在後進國家正常發展歷程中,對已知曉科學技術的總篩選,是一項看起來很普通、沒有任何獎項、最基礎的工作,但這恰恰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
後進國家的起步,往往是工業基礎水平很低。如何在短期內,利用外來援助、採購,建立一套最適合本國水平的工業化模式。這需要舉國上下的學者進行調查、討論,最終慎重設計。
例如近古世代的新華。面對外國援助專案,先跳過那些眼花繚亂,但自己無法掌握的科技,自行選擇自己能造的坦克(59)、海軍艦艇(獵潛艇)、噴氣式戰機(殲7)。
這些自用武備,很長時間都是落後於世界一流水準。隨後數十年,周邊的勢力諸如日韓甚至印度,都從外來發達國家買來高過自身一個代差的武備。
但是從基礎上來做,有基礎的好處,能夠腳踏實地進步。
以至於進入資訊時代後,周邊那些拿著買來新武備的小國在先進了那麼多年後,陡然發現了身邊土鱉j20、055後,心裡不平衡。
這些一直是跟在西方背後撿破爛的小國,一直以來認為自己科技水平比土鱉高,故覺得“自己上,自己也行”。跟著上馬了五代戰機、大型驅逐艦、超音速導彈等專案,甚至還想攢出航母,卻發現基礎不足,只能做ppt,高階點的是做個“心神”之類的航模。
這些小國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落後了!他們才是基礎薄弱的國家。
後進國家試圖走工業化的過程中,保有獨立自主設計、規劃能力。這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
~
商私體系下的先發國家, 具有先發優勢。在其決定選擇某項核心科技作為突破方向的時候, 可以利用文化輸出,掠奪後進國家相關方面人才。這種己方科研+3敵方科研5的狀態下,可以快速搶佔關鍵產業的制高點,例如近古時代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太空。
二十世紀的時候, 東亞南亞的人才成批成批被歐美吸納。
天竺基本上是被吸乾了, 連渣滓都不剩,能留在印度本土的, 只剩下不受重視的三流人才。
在東亞這邊雖然可以保留大量二流人才, 由於文化界拖後腿,留給國內的科研氛圍也非常不好。
所有的大公司討論科技, 都在追求所謂“一流人才”。一再的舔, 結果人家還是人往“高”處走。對部門能夠留得住的“二流人才”,則是看不上,給其的資金和組織架構上非常苛刻。
哪怕國內有部分想做事的國企科研部門,對留下來的二流人才給予物質和精神激勵, 努力搞科研。但是這是一個長週期的投入, 在還未結果前就被外界拉來對比, 斥責為低效、無能。
自主決策工業設計能力, 這其實是指揮棒。指揮棒被別人用繩子牽來牽去, 下面所有協調戰略全部都是亂的。故近古時代歐美明明工業產值落後, 卻仍然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科技優勢。
因為科研有自由度, 最大的病在輿論場上的心態。不懂行, 卻想要顯示自己關心, 眼巴巴地和舔狗一樣看著別人家構想概念,然後不把自家工匠作數, 戴著指揮的白手套,拿著教棍瞎撥拉。
東亞在軍事上保持了自主設計的權力, 堅定不移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故,雷達、造船業, 最終經過了漫長積累,攢出電子、電力、通訊技術, 進而在民用市場撬開了口子。
至於天竺的光輝戰機, 指標一改再改,就是軍事上的典中典。幾十年來,設計隨著老爺們的眼界不斷變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