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出籠記> 7.30章 簡單的知識,規模化運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7.30章 簡單的知識,規模化運用 (1 / 4)

主世界,科學初誕時代,排槍槍斃戰術,是維多利亞時期最為經典的戰術。

密集陣列的排隊進攻,在藍色星球上打下了足足3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使用這種戰術,需要對排槍戰術進行正確理解。

首先,密集陣列,並不是彌補滑膛槍的命中率低下,事實上,鬆散佇列更適合火力持續輸出。密集陣列在對射中,更容易遭受實心炮彈,以及子彈的攻擊。

密集佇列是為了衝擊和反衝擊。

~

地球所有時期戰術發展所遵循的定理:

都是快速集中,挪動到戰場區域性,以多打少,先擊潰敵人一部分,贏取時間,然後調轉頭來再打另一部分。

龍蝦軍排成密集佇列,目的在於組成優勢兵力快速的貼近對方,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惜承受一部分火力,抵達敵人鬆散佇列正前,形成多打少的優勢,一舉擊潰對方陣列一部分。然後刺刀進行突擊,騎兵兩面包抄,使得對手整體崩潰。

當然這個任務讓騎兵來做更好,如果步兵陣列在對射過程中失去士氣組織,不能及時變陣密集,騎兵一波就能衝破。

事實上,在排槍槍斃的時代,所有主帥都要靈活指揮騎兵,隨時衝鋒,甚至做出衝鋒的姿態,迫使對方步兵結陣,無法發揮最大的火力優勢。

到了拿破崙時代,建立起完善計程車官晉升制度,軍團積極性組織性的跨時代提升,讓步兵陣列從鬆散到密集的變陣速度極快。而且騎兵和火炮的運用也是一流的。

與之相對的,歐羅巴封建主們的火槍部隊,被逼迫的只能呆板的維持密集陣法。讓拿破崙的火炮拿到了最多的人頭。

一直到一戰之前,

歐洲列強對兵團素質的要求,都還是組成密集衝鋒佇列,扛著敵人火力,突穿對方的側翼。——直到,塹壕上出現了幾百米幾十米間隔擺放的重機槍。人肉進攻面對鋼鐵暴雨頭破血流。歐洲人才覺得,硬衝不行,得火力掩護。

當然,快速列隊仍然沒有淘汰,當坦克出現後,步兵以密集佇列跟隨坦克快速突進,步坦戰術很快就被英國佬們用在突破塹壕上。

後來呢,機械發展讓坦克越來越快,步兵和坦克脫節了,必須摩托化,甚至全機械化,裝甲車來運兵,每輛車都有電臺。聚散定理就是由資訊化整合水平來決定。

~

現在在星輝半島上,海族人沒有機槍,它們的主力魔法輸出部隊還在後方的本陣中待著,沒有伴隨衝鋒部隊前進。

海族的指揮和戰場實際情況脫節。——事實上海族現在的部落體質也無法做出有效指揮。

所以北方領地的火槍團在突擊的時候,沒有遭到任何阻礙,順利的佔領了海族第一批衝擊波次的側後,立刻舉起了滑膛槍開始了無情的輸出。

與民兵的左輪槍械相比,這是正規的步槍彈,採用20毫米口徑的黃銅子彈。

彈丸威力是突破二環的,也就是出膛速度三百五十米。

戴著防毒面具(防火元素散逸)的火槍手們,開始了排槍射擊。

子彈迅速飛越了兩百米,重彈頭讓一片片在陣地前的海族被收割了一波。這裡沒有子彈射擊精度的問題,海族的近戰兵種是以密集姿態進行衝擊,可不是什麼三三制。

隨著接連不斷的排槍打擊,十輪齊射後,效果拔群,海族第一波前鋒肉眼可見的少了一大半,尤其是領導海獸衝鋒的娜迦已經全部被打倒開始了潰散。

長線的鬆散陣列,從開火到戰鬥不足七分鐘,戰場就出現了決定性的成果。

而在壁壘中的民兵們,在看到了海族被己方腹背受敵後,一下子就潰散,歡呼起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