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鏗作為潘多拉位面“主管者”,本不應該為絕命位面操心。可作為叢集狀態,衛老爺操心過剩。
(衛鏗尚不知道白靈鹿對上面取得了重大勝利。此時自己已能全權決策潘多拉開拓。)
衛老爺:幹好自己崗位的同時,就思考著和別人的崗位協作。
衛刁民分外鄙夷日式小型株式會社的企業文化,迫使每個人只做自己的事情,將自己辦公桌隔板外責任一推了事。
在遇到同僚劉素後,衛鏗開始更認真地施加對絕命位面的正面影響。
衛鏗決定從主世界資料庫中抄一些論文,然後修改物色一下發過去:“潘多拉位面的重點是生態鏈,那就用生態鏈概念來描繪,近古時代全球生態的變化。”
~
論文引用了,統伐區455個觀測站(與種植園重疊)的資料。建立了模型。
物種時代,生物基因是穩定的,各地的生態能量流轉模式也是固定的。這類似於二戰之前列強在自己本土布局的產業資本。(產業資本依託於所在地,不可流動)
而潘多拉時代到來後,各地物種基因資訊交匯。類似於現在的全球化到來。
重點提綱:全球一體化的主觀因素,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平穩,而客觀要素,是全球交通科技的發展。
隨著海運、陸運成本的下降,決定地球各大經濟體之間是必然產生交流的。只要交流就有更多的資金往互,而在資金彙集的過程中,就會在全球各個經濟體內產生新的話語權階層。
這是種趨外的力量。大的經濟體由於內部底牌多,在全球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中,仍能調節內部的平衡,讓互動派將利益留下來。但小的經濟體則達不到平衡,結果就是讓互動派將利益全盤的帶出去!
所以在全球一體化中,強者恆強,弱者愈弱。
這個模型,就和潘多拉地區各地的生物群落類似!強大的生物群落不斷的向外拓展,而弱小的基因群落,逐漸喪失蛋白質的主導權,成為附屬。
~
全球一體化,打破各地的多樣性,讓全球的經濟生態統一。
而由於在整個地球單一化的經濟生態中,產業鏈分為上下游,所以如自然界一樣形成了不同的生態位。
受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同時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那就佔據全球經濟領域的高階生態位。相反,基礎教育水平差的,就必然盤踞在低端生態位。
高階工業供應鏈的生態位,有很高的准入門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以至於後發國家即使是提高教育,也得不到資本和技術的承接,而教育水平提高了卻又難以參與低端工業生態位。在內卷中高階人才流逝,中低層則是留在本土產生不穩定。
這一點衛老爺深有體會:作為個人,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如果被安排的是簡單重複勞作的崗位,被壓榨最基礎的體力,那麼肯定是躺平了。
然而在全球資本收割式的粗放治理下,高階製造的供應鏈上崗位就那麼多,美歐方面自己都不夠吃大街上有那麼多的文質彬彬的流浪漢,還得彈著小提琴賣藝呢。
大型國家只有依靠更高的治理水平,持續不斷的基礎建設投入,才能讓牢固的基礎可以承受更多的高階科技產業鏈。
例如:幾萬億的高鐵設施,養活大量電氣供應鏈;大型的水壩讓發電量節節攀升,養活了特高壓電網的供應鏈;以及在城市普及電動力交通工具,支撐電池相關產業的進步。
類似的,在潘多拉位面,統伐區主動插手碳迴圈,氮迴圈,讓環境基礎上可以做到供應人類主體的基因群更廣泛的生存。這都是為了讓基礎能容納佔據高層食物鏈的人類。
而在經營繁榮的經濟生態鏈時,外部存在是想要進來覓食的,並且他們的目標仍然只有高階生態位。
例如跨洋資本,建立app外賣公司。那他們絕對不會派人來做外賣員的工作,而是要金融管理崗位,要直接控制現金流。透過“優異,高效的資本管理”來最大化獲得利潤。
發達國家中掌握資源的社會圈子(也就是精英們自認為的圈子),就如同自然界歷史上進化出來的霸王龍、劍齒虎等大型霸主生物。對於樹皮草根、蛇蟲鼠蟻,這些頂級獵食者是不會去直接攝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