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新正”個體北航,以及發生調整人被歧視等事件後。
統伐區打通了北線鐵路,卻暫緩了計劃書中的北進方案,又規劃了另兩條鐵路的恢復。
在145年前,這兩年的時間內,統伐區主要戰略方向調整到了內部生產、教育上。
原因很簡單,當組織內確定已經光復的區域問題重重時,工作重點自然要挪移到內部。
這兩年有大量的調整者會重新回到社會中去。不同類群的人的共識捏合、共贏構建,是統伐戰爭中最難的工作。
在外交中,統伐區開始嘗試和北邊最大的人類舊勢力進行接觸。
作為統合一方,和平吸納當然是最好的,但太過平和,不加以整肅,在納入新的區域時,容易召回來一群人上人的大爺,平時拿著家裡的好處,而出現了矛盾,卻又強調自己例外論。
反過來,若是一味地採用武力攻伐、強行吞併,統伐區內部仍然會出現先後次序的地區差異。
例如:統伐區在崛起的同時,早期吉安城區域的民眾,對外區域有著高人一等戶口的優越。如果繼續強勢進攻,那麼新加入的城邦會變成新的外圍。這不是統伐。
……
潘多拉歷145年上半年,統伐軍在重重考慮下,對贛南無人群落區域進行打擊的同時,試圖與北方舊城邦勢力建立相對緩和的接觸。
對人類是緩和,但是對基因群落則是酷烈。
統伐區域出動了124架飛機,輪番巡空,包括後勤在內,兩萬七千人入駐。當然,主力兵團還是3000——6000的衛鏗叢集。
將該地區狂亂的生態圈全部掃了一遍,而且不是一般的掃!是一鍋燉。
為了防止,第一次粵地戰爭時,大量本土基因群落外遷進而引起其他區域動盪的情況再次發生。
這場軍事行動開啟時,衛鏗的三個團就直接橫插入了贛南北部的幾個點,堵住了該區域基因群落北逃的路線。
壓低了己方這次收復,對長江流域城邦群的影響。
接著就是衛鏗的兩千人的地面叢集,在半年的時間內對該地區所有的節點群落進行圍堵。
有了空中力量的支援,地面進軍的效率非常高。
亦或許可以說,當空中力量有了地面兵團的導引後,摧毀效率也非常高。
……
衛鏗投擲了六千四百枚炸彈。
百分之六十是三十公斤級,百分之三十為五十公斤級,剩下的差不多是一百公斤極的。當然,為了搞實驗,也砸了幾次兩百公斤級帶著滑翔翼的雲爆彈。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炸彈,都發揮了最大摧毀效應。
這個最大摧毀效應,差不多是課間操時,操場上那種人員高度密集的區域,遭遇了轟炸。
具體的目標多半是,水源區域聚集的汲水獸群,以及被衛鏗驅趕到了山坳區域的奔逃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