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格沃斯與帕爾頓的兩支參賽隊伍中,參賽的眾多機甲得做到平衡兼顧,做到各系列的均衡使用,而不能只單純地使用某個系列的機甲。
也就是說,雙方要搭配使用不同的機甲,不能“偏科”。
參賽用的機甲如果損壞了,也只能現場修理,不可中途更換。
一旦機甲報廢,那名選手就會直接出局。
一天的休整之後,比賽在第二天舉行,預估將為期兩天,但具體還要看雙方各自的對戰情況。
南北軍事院校聯動友誼賽,它與其它比賽顯著不同的,便是分領域團體作戰的模式。
以機甲分院為例,它雖然包含機甲駕駛系和制甲系兩個系類,但在這次的比賽之中,兩個系會整合到一起參加比賽。
不止是機甲分院,帕爾頓和格沃斯的所有比賽,都會以分院為單位進行。
這就將繁瑣的各個子賽單元歸類整合到了一起,在縮短賽程的同時,也會使比賽更具層次感,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效果。
畢竟,在真實的作戰環境之中,往往都要牽扯到許多不同的兵種,整體情況是非常複雜的。
友誼賽做出這種安排,也是希望可以更多地模擬真實的情境。
對軍部的一眾大佬來說,這無疑也是更具參考性的。
當然,理論上聽上去似乎非常簡單,但實際上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
雖然同屬於一個分院,但不同系類學習的東西還是不太一樣的。
要設定特定的比賽情境,將不同系的考核目標都歸攏到一起,形成比較集中的數條考察線,這在前期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首先,承辦方需要組建專業的大賽命題委員會,具體商討各分院的比賽主題與賽制細則。
策劃方案形成之後,還需要諮詢軍部的意見,做出統籌安排。
如此一番功夫,準備週期不可謂不長。
就像之前帕爾頓的菲利普斯總院長說的那樣,針對不同分院的特點,以及賽項的實際情況,他們在不少地方都做出了大膽的創新。
由此可見,帕爾頓也是卯足了勁兒,想要為聯邦軍部呈現出高水準的賽事呢。
夏洛坐在候補席上,看著不遠處忙碌的眾人。
說是候補席位,其實跟傳統意義上的不太一樣,並不是像球場觀眾席那樣的一排排露天座位。
這裡到底是在環境不理想的小冰星上,要正兒八經弄個看臺,費時費力不說,還會破壞這裡的環境,是不可取的。
不過,來了這麼多的師生和工作人員,即便穿著自發熱的溫控衣,也不可能讓一眾人員就這樣在冰天雪地中架兩張椅子坐著看比賽。
懸浮座艙,就是順勢而生的科技產物,屬於懸浮艙的子系列產品。
這也是格沃斯資訊工程分院的地面工程系研發出來的,核心技術部分與懸浮艙有很多相似之處。
說起來,懸浮座艙的應用範圍並沒有那麼廣。
至少對注重實際的軍部來說,懸浮座艙似乎挺雞肋的,對行軍打仗沒什麼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