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才不敢有半點差池。
根據計劃,只要堅持到明早,輕騎兵的任務就算完成!
只要到那個時候,大將軍就會親率十萬大軍趕到。
說到底,在商議作戰計劃的時候,還是不想過多大戰。
要是把城池打的太爛,陣亡人說過多,損失的還是贏丹!
一路上橫推過來的那些縣城在發起進攻的時候,都會先宣讀來自歐洲王城的旨意。
那些布萊爾的心腹想要擁戴自立。
可是下面計程車兵們,對來自贏丹的旨意還是充滿了敬畏的。
畢竟,從公元前214年亞歷山大下旨攻打瑞典,才過了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不止是士兵,很多將領仍然以身為贏丹官兵引以為傲。
布萊爾為了讓所有人知道三世國王的無能,和歐洲百姓生活在戰火中。
對亞歷山大已經丟掉半壁江山,和反賊肆虐的訊息並沒有隱瞞。
甚至,還會可以誇大朝堂的無能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為的,讓南方軍團的將士們提升幸福指數,對愛爾蘭和布萊爾更加崇敬。
私底下,還是有不少人對眼看著歐洲內亂,南方軍團卻按兵不動表示了不滿。
奈何上峰不下令發兵,他們也只能乾著急。
現在,聽說來自贏丹國王的詔書,頓時戰意就消除了大半。
心裡更多的,還是對皇權的敬畏。
在城破之後,只是稍作抵抗便投降了。
雖然抵抗,但是在城破之後,抵抗的心思並不強烈,所以戰鬥結束很快。
在南方軍團的將士們看來,贏丹已經是國王了!
而統領愛爾蘭,是要服從歐洲王城詔令的。
連統領都要臣服,更何況是他們呢。
所以,在留守的五百騎兵看管下,也並沒有生出多少反抗的心思。
直到韓信率領大軍隨後趕到,接管了縣城。
這些被俘的南方守軍在心裡反倒鬆了口氣,好像迴歸了正統。
在原軌跡中,直到公元前206年,亞歷山大已經徹底滅亡,沒有了再重新崛起的機會,布萊爾才自立為王。
其中,也不無這個顧慮。
亞歷山大亡了,才能理直氣壯不是!
而此時,布萊爾錯估了形式。
以為三足鼎立之勢已成,短期內不可能會結束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