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目光轉向了地圖,然後李信就回答道:“若交河不守,這一萬騎軍就只能退守姑師,因方圓百里再無能容得下一萬騎軍的綠洲了。”
贏丹又問“若我等再拿下薩爾呢?”薩爾是除姑師城及交河之外的第三大綠洲,那裡駐有五千安息騎兵。
李信想也不想就回答“這五千騎兵也只能退往姑師且安息深入沙漠的萬餘騎的側後及補給還會受到威脅。”
贏丹點了點頭,然後就不說話了眾人一時不明白贏丹是什麼意思,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之感。
過一會兒王賁才一拍恍然大悟,他撫掌而笑
“此計甚妙,屬下明白了那姑師城的水草只夠三萬騎軍食用若我等將一批批安息騎軍趕至姑師,亦即姑師城很快便陷入水草不足的窘境到時不需我等攻城,安息自會因為水草不足棄城而走。”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贊同王賁說的正是贏丹所想秦軍的確擅長攻城守城不擅野戰但正如之前所言,西域的野戰與草原的野戰是兩回事。
西域雖然同樣地形廣闊地勢平坦,沙漠也適合騎兵作戰但幾乎所有的軍事活動都是以爭奪水草圍繞著綠洲展開。
即是如此,這野戰還能稱之為“野戰”麼?尤其對於安息而言更需要水草其實姑師還算是西域各國中土地較肥沃的一國了。
這可以從它有三萬餘百姓可以看得出來……若是沒有充足的水草,根本就無法養活這些人口。
西域諸國中比它大的也只有龜茲,擁有八萬人口安息原本也只是進駐三萬部隊然後將姑師百姓大部譴散只留皇室及青壯為奴隸,這時還問題不大。
因為姑師城外還有幾片綠洲可以放牧但另兩萬援軍進入姑師後就有些不堪重負了原因是安息騎軍遠不只是以人馬計算這麼簡單。
有句話叫“飽漢不知餓漢飢”,生活在草原中隨時都能找到水草的安息騎軍早就養成一種對西域軍民而言可以算是奢侈的習慣為了保證行軍速度,他們總是隨軍帶著比兵力多得多的馬匹。
一人有兩匹馬是常態,三匹馬見怪不怪,四、五匹馬就可以用來馱些食物、帳篷之類的重物。
反正水草對他們而言到處都是,一邊行軍作戰一邊放牧,甚至還一邊培育戰馬下一代也沒什麼不好。
於是安息在姑師說是五萬兵力,那戰馬卻少說也有十餘萬匹,另外還有作為軍糧的牛羊,還有劫掠來的駱駝等。
這些牧畜對姑師植被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只不過因為時間較短其矛盾和問題還沒有暴露出來而已。
然而,若秦軍在這其間再加把力,比如佔領幾塊較大的綠洲將安息騎兵趕往姑師……
其實這也是羅德里克令奧斯維德一旦樓蘭失守就要退回草原的主要原因。
在這點上羅德里克是明智的,因為他知道西域這樣的地理和氣候一方面是安息騎兵不適應、不習慣,另一方面是它根本就容不下這許多部隊。
然而,他又怎會想到大將軍及其部下因貪功而選擇留下大軍繼續與秦軍作戰,於是又給了贏丹一個以少勝多的機會。
秦軍初時是直朝著姑師方向進軍。
贏丹這麼做就是要給安息一個錯覺,讓他們以為秦軍的目標是姑師。
贏丹相信安息會上當。
秦軍以步兵為主,不攻城還能做什麼呢?追著安息騎兵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