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說是西域的特色。
西域大多地區氣候乾燥降水較少,於是有水的地方是綠洲,之外便是不適合生存的荒漠。
時日一長,人們聚綠洲而活自然形成了綠洲農業。
而有綠洲的地方,人們就會為其命名。
這些綠洲通常面積不大,比如樓蘭就是個只能容納萬餘人的綠洲,甚至水源還在枯竭。
姑師城想必也是個綠洲。
若以姑師百姓有兩萬多人計,那麼姑師城該可容納三萬人左右……這恰好是安息在姑師的駐兵數。
於是,安息人馬一多,就只能分散到城外的小綠洲生存這本身沒什麼問題,因為若秦軍進攻姑師的話,這些分散在外的安息就可以自成一軍在城外騷擾秦軍甚至將秦軍包圍。
贏丹心下一動,問李信:“城外綠洲哪塊最大?”
李信指著距姑師最遠的一個點:“正是交河此處乃兩河交匯之處,是以名為交河。”贏丹是在第五天才獲知援軍遭到安息阻擊的。
那是十餘名印度騎兵趕到了樓蘭,其中還有些人負了箭傷……印度與樓蘭有商貿往來對地形較熟,星夜奔逃總算趕到了樓蘭。
他們交給贏丹的一封紙質書信紙這東西目前只有中原能產,且一旦寫上文字之後就很難更改也無法重複使用,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
信是張遼寫的。
第二批增援及補給部隊就是由張遼負責。
信中寫道:“我軍距樓蘭還有四百餘里,安息有萬餘騎屬下懇請殿下准許我軍且戰且走慢行至樓蘭!”
贏丹想也不想就同意了,並讓印度騎軍將訊息帶回部隊讓張遼便宜行事贏丹明白張遼的意思。
張遼這支軍隊並非主力,他們沒有攜帶火炮,駱駝及馬車上馱的除了食物、飲水就是弩箭,另外還有幾車火炮用的藥包和炮彈。
在這情況下他們要生存下去並不困難,但速度就會較之前慢許多。
就像張遼在信裡說的一樣,且戰且走繼續往樓蘭方向前進。
這也是步卒對陣騎兵的缺陷……因為沒有騎兵的機動和快速,路上很容易被騎軍拖住。
贏丹沒有派出援兵。
因為他知道進攻姑師就是對張遼最好的增援。
秦軍在樓蘭休整了七天出發。
這次出發了更多的底氣,原因是之前從安息手裡繳獲了一匹戰馬和羊群,這使秦軍多了許多畜力和食物。
若食物緊缺,把那些多出來的戰馬當食物也未嘗不可。雖說有些可惜,但總比餓著肚子死在敵人手裡要好。
另外秦軍又從安息及樓蘭那補充了許多弩箭。
安息和樓蘭通常不用弩而是用弓。
但弓箭的要求會比弩箭高得多……這是由安息、樓蘭等對命中率要求較高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