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贏丹也可以看出,其實咸陽百姓對大秦以外的戰爭不是有很多關注。
若咸陽估計秦軍能擊敗敵軍打通前往西域的商路的話,那麼就會乘著這異族絲綢價格還不算高時大量買入。
一旦秦軍打了勝仗確定商路通暢了,那時異族絲綢的價格必定會蹭蹭往上漲。
贏丹從印度國王就卻那知道自己猜的沒錯。
這次卻是印度國王就卻來找贏丹的,他勸著贏丹:“本王已聽說敵軍佔領獅城及樓蘭之事。”
“據聞敵軍在樓蘭駐兵一萬,在獅城駐兵三萬。”
“且以樓蘭、獅城兩城百姓為奴隸日夜不停的修築城防……”
“以本王之見,殿下應完善咸陽的城防為上,西進來日方長,日後再做打算也不遲!”
贏丹知道印度國王就卻心裡打的是什麼算盤。
現在秦軍與印度其實是在一條船上。
原因是印度經與安息一戰後元氣大傷……
這元氣大傷不是說印度死傷了多少兵士。
事實上印度損失的部隊並不多,原有七萬到現在還有五萬,還有一部份逃往西部。
問題在於安息軍一來且將士兵滲透進的印度隊伍中已撼動了印度的奴隸制度……許多印度軍民都表現出願意加入安息軍的想法。
這很正常,能做自由人能以軍功晉爵誰不願意?
若不是贏丹為了照顧印度貴族的利益嚴令不得隨意入秦籍,只怕印度大軍早就再“投降”一回了。
然而印度軍民雖是沒有這麼做,但思想卻已大多倒向了安息軍。
所以,即便贏丹放手將指揮權交還給印度國王就卻,他依舊很難控制。
印度國王就卻明白這一點。
於是,安息軍若是因為急於進攻敗於敵軍,那麼敵軍接下來就會反攻入印度了。
印度國王就卻還希望自己繼續當這個太子,同時也是為印度的利益考慮,所以當然應該先構築好印度的防禦再考慮其它。
贏丹回答道:“請大王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