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彈幕突然安靜了不少。
一個看似沒有講完的故事,卻讓不是少的心裡覺得怪怪的。
不是對於電影的結局感覺奇怪,而是回想起過去的一些所作所為有些怪怪的!
很快,電影的評論區裡面,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網友的留言。
“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帶來十足的體驗感,這樣一部網路免費電影,感覺卻比影院裡面的院線電影要更加的精彩!”
“我好像明白莊祥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了!”
“我曾經是網路暴力的受害者,我想謝謝莊祥先生拍了這樣一部電影!”
“從開頭的網路暴力逼死了人,到以為他殺而持續追查、持續“現殺”的直播,以為層層揭開迷霧,直到男二從網路暴力的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影片從高潮一下洩了氣。又一個迴圈,又一次施暴。這一部電影真的太精彩了!”
“一句話能殺人嗎?也許不。那一人一句呢?影片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突然換位的情節太妙了,完美詮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只有做了受害那一方才會感受到這撲面而來的恐怖!”
“突然明白,這部電影為什麼要起一個社交恐懼症的名字了,是因為社交媒體上普遍的道德審判存在,導致我們的社交生活充滿了危險,每個人都會因此而恐懼吧?”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有些失望的,因為這部片子拍的太不商業,我甚至以為這是曾經莊祥的練手之作,所以免費放到網上給大家看看圖個一樂,但是看到最後,我真的是脊背發涼!”
一部沒有任何前期宣傳的免費電影,開始在大家的討論下越來越火熱。
有人認為莊祥是在危言聳聽,覺得是不是在娛樂圈久了,被人罵的多了,所以拍一部電影發發牢騷。
但是更多的人則是開始正視自己的行為。
關於電影本身,關於網路暴力的話題開始不斷的登上熱搜。
許多過去因為網路暴力受到傷害的案例也開始浮出水面。
大家才發現,這一次莊祥拍出了一部社會反思大於電影本身的電影。
而讓莊祥感到高興的是,隨著社會上的廣泛討論,網路暴力的問題終於得到了上面的重視。
甚至有機構表示即將出臺針對網路言論的立法。
莊祥的初衷,算是達到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