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琮發誓,這是他吃過的最好吃的饅頭,雖然焦了一些,可還是那樣脆,那樣香。
李修很滿意他這番表現,兩個人就著賈琮順來的鹹菜,再撕了點醬牛肉和滷雞肉,合著溫水吃了一個肚圓。
然後開始溫書,三百千背了三遍,才算賈琮過關,李修開始教受第一課《孝經》。
賈琮很是驚奇的跟著李修背誦起: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儒家十三經,孝經乃是童生考試之必考一經。
李修的針對性很強,就是要賈琮能考中童生。《孝經》、《論語》、《孟子》、《禮記》這四記是童生考的範疇,偶爾間或考考《爾雅》,也不算什麼難事。
先教授他《孝經》的目地,卻是想要為他掃清讀書的障礙。
萬一賈府不同意,賈琮張嘴就背一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就能堵了他們嘴。
本來你們家就被聖上說過不孝,要是連這個都不能學,傳到聖上耳朵裡,那塊不孝的匾,很快就能做出來,還是御筆的。
李修作為世家望族的子弟,這些心眼和道理,都是從小有人教。他學的《孝經》可是唐玄宗作序的真跡,就供奉在隴西堂裡,也是這位帝皇把《孝經》定為了必考之書。
通篇的註解,不是宋璟就是張九齡,開元盛世兩代宰相的見解,比之南宋的朱子,高明的太多。
這就是世家望族的底蘊,書多、註解多、註解大家多。
於是乎,幾近百年的榮國府,第一次響起了朗朗讀書聲,賈琮扯著脖子大喊道:“一句之內,意有兼明;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背書就是要喊,背熟了才能默誦。
李修當年可是站在莫高窟的樓上,對著茫茫沙漠,喊了五年。
幽深的巷道內,亮起一盞燈火,賈琮喊破喉嚨,也就能后街上聽到個音。除了有心前來探視的賈政外,闔府上下哪知道西北角的馬房裡,有個孩子在背書。
賈政不是心血來潮,他昨晚想了又想,決定趁著清晨無人時,來看看李修。
冤家宜解不宜結,他是真有這份心思。
女兒元春封妃,他高興之餘是後怕。皇上這手又打又拉,讓他警覺。疏於朝政的他,實在想不通皇上到底想要做什麼。不過有一個人,也許能幫他解開謎題也說不定。這個人就是軟禁在府裡的李修。
李修剛一進府,清客詹光就把李修的過往打探了清楚。還真是未來的一族之長,也是自己大兒媳五服的兄弟。
李守中的曾祖是李修的高祖兄弟,就猶如榮寧二府一樣,賈寶玉的曾祖是賈蓉的高祖兄弟,這不就是一家人麼。
作為寧榮二府唯一的恩蒙文官,賈政當然清楚李守中的價值。祖籍金陵的賈家,要是想在賈寶玉乃至賈寶玉的後人科舉出仕的話,繞不過金陵國子監的李守中。
他必是主考之一。
至於說李紈的兒子,他的大孫子賈蘭麼,作為外公的李守中,還能難為了去嗎?安安靜靜長大即可,必有他的功名。
可要是得罪了李修,賈寶玉可就未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