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施佩爾的到來之時,陳炎龍還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德軍最致命的弱點油料不足。
根據後世歷史資料的記錄:戰前的最後一個和平年代1938年,德國總共需要的石油是7500000噸;其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由德國自己的石油精煉廠生產,另外5000000噸則從美國,委員內瑞拉和伊朗進口。
1939年9月戰爭爆發後其油料進口,就被英美盟軍從海上給封鎖了,進口的石油頓時縮減了一半;1940年全年運進德國的石油只有2075000噸,另外的不足只能夠依靠歐洲大陸來解決了。
例如從羅馬尼亞進口了大約1000000噸,從蘇聯進口了619600噸;但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從蘇聯進口的渠道就從此被取消掉了,而且同時一直支援蘇聯的美國也是十分自然而然地,禁止進口石油給德國。
當然就算如此,德國依然還沒有馬上陷入絕境,蘇德戰爭前德國的石油儲備情況還是不錯的;透過征服歐洲國家繳獲了這些國家的大量石油儲備,特別是佔領法國所獲得的收穫更加大,在法國德軍緊獲得的優質航空油料就有25萬噸。
同時,德國還壓制國內的民用燃料消耗,並且在歐洲進行閃電戰時;德國人的後勤補給都是透過火車和騾馬拉到前線的,這樣的作法也是節約油料的好方法。
不過就算如此,在1940年德軍在西歐發動的閃擊戰裡面;也消耗掉了1200萬桶石油,當然這樣的石油消耗僅僅只是美國3天的石油產量而已。
但是對於德軍來說,就是十分肉痛的消耗了,而且最糟糕的事情則是義大利這個小夥伴,從參戰以來就一直節節敗退,而且還被英美盟軍也來了一個海上封鎖,為此如果德國要想繼續將戰爭打下去的話;那麼義大利這個拖油瓶肯定要從德國的石油儲備那裡,來分一杯羹的。
而戰爭打到了現在的1943年,德軍的儲備也消耗的七七八八了;而這個時候德國的石油最主要的來源地,就是羅馬尼亞了。
德軍從羅馬尼亞進口的石油由1941年6月的15萬噸,增加到了8月份的40多萬噸。
但是和人們瞭解的不同的是羅馬尼亞雖然是德國的盟國,但是它並不是德國人的‘奶牛’,當出口的急劇增加威脅到國內的石油消費時,羅馬尼亞的石油出口也開始進行削減,從原來的40多萬噸,一直削減到20多萬噸;而且隨著德軍在1943年的戰事不斷的失利裡面,羅馬尼亞更加是削減的厲害,直接只提供10萬噸。
對於石油問題,雖然陳炎龍可以利用兌換系統,來進行兌換。
但是如果有更加多的獲得石油的辦法,他還是很喜歡的。
因為他現在手中的能量點,已經沒有半點了,而且就算是有的話;他還要兌換很多武器裝備,來增加德軍的實力的。
而且以他現在能夠收集到的那麼可憐的能量點,恐怕還沒有兌換出足夠的油料,就先被工業能力;以及資源能力強大的蘇美英盟國的消耗戰,給弄的飛機,和坦克都沒有油料使用了。
雖然利比亞,伊拉克這些地方有石油,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那裡又不是德軍佔領區,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現在德國正在面臨東西兩線作戰,而且還是正在敗退之中,那叫陳炎龍現在如何派遣部隊到那裡去弄石油?
就連丹麥,和挪威的石油,恐怕現在的陳炎龍也沒有辦法派遣部隊過去佔領,和開採;至於已經被英美盟軍趕出場了的非洲,那就更加是沒有希望的了,只能夠望洋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