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上的偈文,徐徹的確是認識的,他說那是梵天上的文字,沒有神通的人是不會認識的。
因此,徐徹當著唐王面前,把石碑上的偈文翻譯誦出來。
那偈文的意思是:
王中之王是誰?
聖中之聖是誰?
何謂愚者?
何謂智人?
怎樣離開垢穢?
怎樣獲證涅槃?
誰是沉溺在生死海里?
誰是逍遙於解脫國中?
久為人們所念不出的神秘偈文,聰明的徐徹終於揭開了那神秘的帳幕,很快的這首偈文傳誦了全國。但是雖然大家都會誦唸這首偈文,卻沒有人懂得這偈文指的是什麼意思,就是徐徹也回答不出來。
石碑上的偈文,每一句都是些抽象的疑問,若以當時所有的學說來解答,雖然也行,但那解答的仍然是個疑問,這是可以斷言的。
唐王對徐徹雖也承認其博學,連天上的梵文都認識,但不能解釋偈文的意義,仍然是最大的遺憾,因此,唐王更下令高價懸賞,求教天下的人來解答這首偈文。
徐徹不肯服輸,他向唐王承諾,七日之內,他一定要回答那偈文的真意。
徐徹向唐王許下諾言,回去後拼命的思考,可是,這偈文所指的問題,並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一位大覺者才能解答。
徐徹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得去求教別人。
徐徹一連去找了幾位在當地可稱得上是聰明絕頂的高人請教,但總覺得他們的回答都是膚淺之見,和自己知道的一樣,並不是那偈文的真意,有的比自己的見解還要差很多。
徐徹在到處碰壁後,他想起了師尊。
雖然,徐徹想起了師尊,可是他還不肯前去求教。他在心裡想: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資格的權威都不知道,年紀輕輕的師尊,哪裡能知道呢?
後來他又轉念一想:舅父離世前,再三叮嚀,師尊成道後,一定要去跟隨師尊學習,但年輕的張少飛,怎麼能成就功行圓滿的師尊呢?
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悟道是不靠年齡大小來決定的,因此他就向嶺南的方向走去。
從古到今,如果說真正能夠解答這首偈文的,的的確確是隻有師尊一個人,不管這石碑上的偈文事實與否,但總是暗示著那意義的深刻。
師尊多年的努力修道,其目的就是要揭開這些問題的謎底,師尊的證悟,就是這個問題最靈活的答案。
拜見到師尊的徐徹,覺得舅父的話的確真實不虛。
他還沒有知道師尊如大海的智慧時,單是師尊的相貌莊嚴,就使他生起無比的恭敬之心。
徐徹雙手合掌,把偈文誦唸一遍,希望師尊為他解答。
師尊沒有考慮,像被撞擊的洪鐘,也以偈回答道: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