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華的大型龍門吊,我們是第一個使用者,據說現在正在跟巴基斯坦跟阿根廷等客戶談業務,那邊準備採購港口機械……眼前這個,也是國產最大噸位的了,有了這東西,我們的建造速度能快很多,焊裝平臺跟總裝平臺同時開工,能縮短建造週期……”
見謝凱盯著龍門吊看,旁邊的總建造師周振柏笑著介紹。
“以後還會生產出更大的。這個,終究還是有些小了,要造大航母,起重機即使不上千噸,也得900噸。”
謝凱滿臉的期待。
振華,還是那個名字。
甚至連負責人,都是原來那個一手創立振華的人。
可現在,振華已經不再是原本的振華。
有了大量的資源跟訂單,發展速度將會更快。
或許,最多再有十年,噴塗著“振華重工”、“ZPMC”的港機,在全世界就能看到。
謝凱更期待的是,這公司製造的起重裝置能出現在英國航母建造場景照片的身後;或則川普演講要抵制中國產品的現場,身後出現“振華重工”的場景。
只可惜,這一切,還很遙遠。
“他們在設計起重能力700噸的,等我們把這兩艘航母建造完成,或許就有900噸的龍門吊了。振華可是聚集了國內很多最頂尖的起重機械專家,還有超級計算機用於模擬……”
對於振華,所有人都有信心。
畢竟,這家廠,從最開始被收購到現在,並沒有過去多少時間。
短短几年時間,技術團隊已經擴大到2700人的規模,至於廠區,滬市政府直接把長興島5公里的深水岸線跟5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了這家公司。
跟歷史上,沒有差別。
所有的一切,謝凱都沒有參與,唯獨當初提出搞這麼一家公司。
甚至還是跟交通部一起合作的……
大家都是國營企業,合作起來也就容易。
至於管理的問題?
404下屬的企業,根本就不會允許別的部門插手太多,他們自己同樣也不插手太多,讓企業自己發展。
整個船塢,哪怕上面有廠房,內部也空曠無比,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壓抑。
周圍並沒有牆,內部光線也沒受到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