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部隊給更高的價格,要麼他們承擔損失。
減配?
軍方是肯定不會同意的。
“說是沒錯,現在的價格確實造成了現在的這些後果。一輛坦克虧損一千萬,這個結果,我們承受不起。”汪貴林直接搖頭。
謝凱沒有反駁汪貴林的話,而是問章德明:“章總,成本要降低到1000萬,我們需要大概生產多少?”
“如果不算技術開發成本,生產大約200輛,成本就能降低到1000萬以下。”章德明早就算過這個。
“如果降低防禦力,降低火控系統的一些效能呢?”謝凱問道,“不用全液壓的技術。”
“他們不是不同意減配?”鄭宇成問道。
“不同意減配,那成本下不來。”章德明搖頭,“現在的成本,主要就在於所有的技術都是全新的,從坦克裝甲使用的材料到生產工藝,再到內部的各種電子系統,所有的都是實驗室條件生產出來的。”
“減配後,成本能壓縮到多少?”謝凱繼續追問。
“效能降低到目前的90%,價格就能降低到750萬一輛左右。出口的359坦克上的很多技術都是現成的。”章德明說道。
到了一定的程度,技術沒提升哪怕1%,成本都是翻倍增長。
404的技術開發,基本上也到瓶頸了。
“數量呢?”汪貴林問道。
如果是750萬一輛的成本,還能接受。
越到後面,生產成本會隨著技術的提升跟生產規模提升分攤了成本而降低下來。
“100輛就可以了。”
“部隊目前能給出1000萬一輛的價格,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謝凱說道,“國內裝備的大多數都是59、69這些落後的老坦克,連79式裝備的也不多,甚至現在已經放緩了生產進度。”
“不可能給這個價格。”鄭宇成搖頭。
“要等到明天的競賽後才能知道。”謝凱同樣也不知道部隊能不能給出這樣的價格。
不裝備先進坦克用於作戰試驗,探測未來部隊的發展方向,並不合適。
少量裝備,保證坦克的研發能力,應該問題不大。
在試驗場總部的另外一個會議室裡面,龍耀華、李明山、洪愛國以及617的幾名負責人的討論也到了關鍵的時候。
“首長,對於這樣的方案,我們沒有意見,可操作人員不熟悉規則,這是不是不太合適?”李玉明本來不同意。
眼前這幾位大佬卻又都同意,這就讓他只能聽著。
“跟平時的測試以及訓練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唯獨就是整個過程都在行進中。蛇形轉彎、淺灘、丘陵、崖壁這些地形都是平時訓練遇到的障礙,在透過這些障礙的過程中打靶,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進間開火,都沒有什麼影響……”洪愛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