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這東西是整個晶片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裝置。
“我們需要1微米制造工藝的光刻機。”王敬忠告訴謝凱,“國內無法提供高精度的對準系統……”
困難是擺在眾人面前的。
國外在七十年代晶片製造工藝就已經達到了1微米級別,開始向著0.35~0.25微米的製造工藝發起衝擊,國內連5微米制造工藝都沒法解決。
差距實在太大。
唯一的一條5微米工藝生產線,他們根本沒法染指。
再引進一條?
上億的成本呢。
“怎麼辦?這事情要不你跟柳東盛商量一下?”鄭宇成問謝凱。
謝凱在凱盛公司有股份,鄭宇成認為那是柳東盛給謝凱的,謝凱肯定做不了主。
“老鄭,之前徐明生說他們搞回來的二手線好像有不少裝置?”這樣的晶片,肯定是沒法使用的。
核心零部件的效能影響著整個產品。
一旦市場出現同型別的競爭者,他們因為質量問題,將會很快被競爭對手奪走市場。
“他們那裡面能有什麼好裝置?不是一條彩電生產線?”陳德貴對太白廠的情況及其瞭解。
那是他們的配套廠,以前生產一些電子元器件。
“目前這樣的晶片,除非實在沒有辦法,否則不會使用。”謝凱連一枚的成本多少都懶得問。
體積如此龐大,不僅需要更多的矽材料,電鍍層使用的稀有金屬消耗同樣也大。
成本不可能便宜。
“大家不用自責,這不是大家的問題。全國範圍內,都是我們這樣的情況。”鄭宇成安慰著眾人。
底子太薄了,怪不得大家。
“侯科長,王工,麻煩你們跟我們一起去一趟太白廠。”謝凱說道,“看看他們那條生產線的一些裝置我們生產線是否用得上。”
“他們那條生產線估計大多數都是報廢的二手生產裝置,否則也不至於到那樣的程度。”陳德貴並不看好太白廠裡面的二手裝置。
也就是太白廠那些傻子,技術力量不強,也沒有太多專業人員參與到裡面。
花了龐大的資金採購一條二手線,外搭不少的其他亂七八糟生產裝置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