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這些問題。
運12的不少技術標準都是符合北約技術標準的。
畢竟,北約各國技術標準跟國內所使用的技術標準不一樣,國內技術標準雖然引進蘇聯而來,這麼多年,加上引進的一些西方技術,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國自己的技術標準。
作為負責技術的人,衛洪剛擔心一旦拿到蘇聯技術,到時候再對運12的技術標準造成影響。
技術標準更改,對取得適航許可證,同樣會產生很大影響。
袁克郎跟羅志祥兩人對視了一眼。
羅志祥看著衛洪剛,開口說道,“跟404合作,與技術標準並沒有太大關係。我們需要他們在國際上的渠道獲得更多的市場訂單,產量更大,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運12雖然已經成功,銷售情況卻不是非常好。
在國內,這種輕型飛機並沒有太大市場。尤其是運12剛研製成功時,根本就沒有國內訂單,只能從國際上尋求訂單來支撐下去。
運12的技術成熟後,國內有人認為,運12採用了加拿大發動機及一些西方國家的航電系統,不夠國產化,不能用;還有人認為,國產的不如國外的好,用這種不如從國外引進。
在這樣的情況下,運12在國內訂單情況可想而知。
訂單大部分來於國際,但國際訂單也不多,到目前,數量也沒突破十架。
袁克郎接著羅志祥的話繼續闡述跟404合作的好處。
“跟404的合作,對整個哈飛,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他們跟南美洲、非洲、中東的國家關係非常好,運12運輸量不大,用途廣,對這些區域沒有多少資金的國家來說,是非常合適的。”
404在這方面的條件是任何國內單位無法比擬的。
這些年賣軍火賣得火熱,跟很多國家都因為資源換裝備等計劃搞得很好。
運12最適用的就是那些沒錢的小國家,至少,這樣的飛機,可以作為他們國家總統的專機不是?
羅志祥跟袁克郎兩人考慮的不僅是跟404技術方面的合作,還有民用產品領域的合作。
404這些年的崛起,不僅是軍工技術發展迅猛。
民用技術的發展也是非常強。
一家單位,涉足的領域超過國內任何一家大型軍工單位。
銷費電子產品、高階晶片、基礎原材料研發生產、服裝、重型工程機械、汽車製造、甚至農業生產都有涉足……
哈飛一旦跟404達成戰略合作,可以從合作中找到很多的機會,更可以得到404的那些技術支援。
在擔心跟404合作後會因為技術標準的問題對運12造成影響,這就使得所有人沒有之前堅定了。
運12是整個哈飛的根本,受不得一點不好的影響。
這樣的情況下,一時間自然難以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