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坦克的各種效能,幾乎都是吊打88式。
主炮,88式採用的105線膛炮,而359是扛著125的滑膛炮;裝甲方面,88式採用的是均質鋼甲跟特種鋼的防護,359採用均質鋼甲作為基本護甲,外面則是增加喬巴姆符合裝甲,如果捨得給錢,還有一層反應裝甲,一共三層防禦;動力系統,88式要強一點,畢竟359只有780馬力的國產發動機可用,而88式可以從國外進口到1200馬力的可變壓縮比的渦輪增壓發動機……
再靈活都是白搭,面對359坦克,完全就是一炮死的貨色。
所以,88式主戰坦克,失去了裝甲部隊的青睞,這訂單被出口轉內銷的359坦克給拿到了。
祝老總顯然不想談88式主戰坦克跟359的對比。
喬巴木符合裝甲,新型炮鋼等技術都被404給捏在手中,要不然,88式主戰坦克也不會引進使用壽命只有200~300發的美國坦克炮炮管。
而喬巴姆複合裝甲,國內只有404掌握了,88式是本來是80式的改進設計,80式的基礎同樣是59。
359,幾乎是59坦克的終極形態,基本上沒有再對這進行改進的方案了。
5對負重輪的底盤扛著125炮,已經是極限了。
“祝總,我說這個,不是為了說誰的技術更好什麼的,那個沒有什麼用處。作為軍工科技的研發人員,我們絕對不能因為成本而降低技術效能,不能為了成本而降低效能……”謝凱說道,“其實這是我們跟國外最大的不同。”
“你不能不考慮我們跟國際上的技術差距。”祝老總看著謝凱,雖然覺得謝凱說法沒錯,依然很嚴肅地告訴謝凱。
國內的技術基礎跟國外差別很大。
技術的差距,也是各個技術專案不能如同國外那樣直接往高效能走的原因。
前些年很多重點國防科技專案的下馬,就是因為技術差距太大,需要消耗太多的資金,同時也需要太長的時間去配套基礎,然後才能突破。
“技術差距得考慮。可目前,國內三代坦克專案,本來就可以讓效能更好。就因為成本,降低效能要求……”謝凱說道,“雖然這樣可以很快搞出成果,甚至降低價格,研究出來的裝備就已經落後了,然後繼續砸資金研究……”
祝老總沉默了。
617這些年研究出來的坦克型號不少,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型號可以大規模用於國內換裝的。
80式不行,88式同樣不行。
研究出來的,最多作為技術基礎,繼續開發。
88式,只是二代坦克,國外先進國家的三代主戰坦克都已經列裝了。
“研究出來,如果部隊裝備不起,有什麼意義?”祝老總喃喃地說道。
在這方面,他跟謝凱聊不到一起,意見也不可能統一的。
“作為技術儲備。而且新開發出來的裝備因為效能先進,甚至可以促使軍隊作戰方式的轉變。”謝凱說道,“在兩伊戰爭中就明顯地表現出來,雙方都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雙方卻依然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模式……”
兩伊戰爭,現在已經成了世界各國的研究重點。
這兩個國家都擁有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卻拿著高科技裝備打了一場低水平的戰爭。
中國這樣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國家不可能指揮到這樣的水平,但是對於高效能的武器裝備不瞭解,指揮官也只能用現有的模式去指揮戰爭,同樣無法發揮裝備的先進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