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頓時就不說話了。
跟麥道以及其他航空公司打交道,他不少時候都是跟著領導在一起的。
清楚地瞭解歐美那些大公司的德行,中國國內要是有,很多東西就比較好談;如果中國沒有的,不僅要價奇高,各種附加條件極多,甚至連那態度,都惡劣得不行。
在這些對科學技術要求很高的領域,絕對不存在顧客是上帝的說法,顧客要想成為上帝,首選就必須有更多可以選擇的。
而巴黎統籌委員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技術禁運,尤其是對中國的禁運甚至比對蘇聯的禁運多了七百多項,這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的技術基礎比蘇聯差了太多。
蘇聯得到歐美的一些技術,他們可以成本更低。
中國是根本造不出來。
“回去早點休息吧,明天還得跟他們一起去秦飛。”郭懷義不想再談論這些事情。
之前很多的被動,在運10研製成功後,這都會變成主動。
如同他自己說的,原來國家沒有國產大飛機,他們跟國外的飛機制造商談判都沒有底氣。
誰叫國內有需求而國內自己又無法提供呢。
第二天一大早,人明日報就在當天用大幅的版面來報道運10即將取得美國航空管理局的適航許可證的訊息。
頭版頭條直接是一張運10機頭向上在藍天上爬升的圖片,尾部的Y10這幾個字雖然很小,卻依然讓人看得明白。
這一天的主標題是改革碩果:大飛機——大國之重器
而副標題則是:從安全使用壽命230小時到5000小時,110噸級民用飛機從下馬到獲得20架訂單;美國航空管理局派出現場監察員現場審定,進入獲得美國航空管理局適航許可取證關鍵階段。
這樣的標題,在國內最權威的報紙上刊登,可以引起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報紙用了好幾個版面,分別介紹了運10在當初面臨的問題,國家經費緊缺,因為改革開放得到政策支援的轉型軍工廠紅旗機械廠,接手因為資金困難的運10投資工作;同時,也介紹了運10當年下馬時候的各種缺陷,尤其是隻有不到300個小時的安全使用壽命等,詳細地介紹了運10為什麼下馬。
甚至也介紹了這幾年運10取得的各種技術成果以及眾多科研技術人員付出的經歷……
“我就說,當初看到那架飛機是我們國產大飛機!”
“我們終於可以坐自己人設計生產的大飛機了!”
“民航總局那些混蛋,終於幹了件人事了!”
“紅旗機械廠?哪個紅旗機械廠?”
早上剛上班,看到報紙的人,就被突然發出來的訊息給吸引了。
運10!
這個已經在媒體上消失了好幾年的名字又出現了,還出現得這樣風騷,這樣震撼。
國產大飛機,終於可以投入國內民航市場了。
中國人跟外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因為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整個世界上,都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中華民族這樣強烈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