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鴨翼佈局就是十號工程的氣動外形驗證。”霍海源有些擔憂地回答。
超7A本身就承擔著十號工程的一些技術驗證,雖然是一款高階教練機,那是在後面市場定位給定的。這本身其實還是一款戰機。
只不過對於戰機來說,超7A的載彈量太小了,也沒有別的輕型戰機效能那樣出色。
作為高階教練機,足夠勝任了。
“進氣口也是殲十的技術驗證機吧?”謝凱問道。
尾部全都是大三角翼佈局,沒有差動尾翼的殲十,怎麼都會讓人覺得那不是殲十。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殲十這款國內第一次自主設計的殲十戰機,給謝凱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印象。
那種才是真的殲十,中國空軍的頂樑柱戰機,謝凱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出現而讓殲十變成不是他記憶中熟悉的戰機。
“是的。尾部採用的殲9方案,在試飛過程中,表現還是不錯。只用於空中格鬥,比殲7的效能高很多。唯獨不好的就是作戰半徑只有500公里,滯空時間太短。”霍海源介紹著。
這裡面只有一架,謝凱圍著這架他覺得不正經的戰機看了好幾圈,怎麼看,都怎麼覺得怪異。特別是鴨翼到後面的大三角翼,中間有著襟翼連線,看起來就是一個整體。
襟翼部分,又有不少的凸起。
跟曾經在網上看到的殲9最終方案的3D模型圖也有太大的差距。
“我們去生產車間看看唄。”謝凱提議。
RD33發動機的耗油量大,他是知道的。
裝備兩臺這種發動機的米格29,效能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出眾的,唯獨航程太短,作戰半徑太小,使得這款戰機被稱為短腿王。
霍海源自然不無不可,這邊這架只是用於靜壓力試驗的。
現在經費充足,一邊改進設計方案一邊生產,研發速度自然快了很多。
何況原本殲9就已經制造了原型機。
謝凱跟著霍海源到達組裝車間的時候,整個車間裡面,居然擺著好幾種戰機。
之前看到的那架被拆開的強五已經看不到去了哪裡,估計正在進行試飛。
跟上次不同,車間裡面又密密麻麻地擺滿了戰機,生產任務看起來很飽和。
殲6、殲7、超7A都在同一個組裝車間裡面能看到。
“殲6不是已經停產了?怎麼還在生產?”謝凱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