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是2號船塢,80年改建,81年把原本28米寬的船臺擴至30米,船閘也擴大到30米,可以建造10萬噸以內的貨船。”李慶民指著稍微寬點的船臺介紹著。
“有十萬噸貨船的建造技術?”謝凱虛眯著眼,船臺大有屁用。
兩座船臺都是空的呢。
旁邊一些小型的船臺上倒是正在建造。
“有,圖紙也有,原本是接了來自美國的訂單設計的,後來被日本的造船廠搶走了訂單……”一說起這,顧寶農就一臉氣憤,“他們說我們技術不如他們。”
“真有?什麼船?”謝凱沒想到,還有這樣的驚喜。
“運礦船,設計總長228米,寬34米,型深27米,吃水14.5米深……”李慶民做了介紹,“當初擴建船塢,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這是跟國外合作的專案,生產換技術,只不過,引進技術跟安置他們技術人員的錢給了,生產沒了。我們被騙了。”
謝凱完全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情況。
難怪滬東船廠沒錢擴建船臺了。
被騙了。
如果美國要從澳大利亞運輸鐵礦回去,需要的運礦船就必須是巴拿馬型的船,到達美國東海岸的船,經過巴拿馬運河,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也正因為巴拿馬運河船閘的限制,決定了透過巴拿馬型貨船的各種極限尺寸:長不能超過294.1米,寬不能超過32.3米,滿載吃水絕對不能超過12米……
“他們最後是以無法透過巴拿馬運河取消訂單的對吧?”謝凱問道。
後者尷尬地點頭。
這種虧,在改革開放初期階段,國內的公司沒有少吃。
國外的不少小公司跑到國內招搖撞騙。
“當初的合作,花費了不少錢,後來經費不足了……”
在這時候,李慶民跟顧寶農兩人倒也沒有任何隱瞞。
“其實這也不算被騙,只不過是我們得到的技術,並不是先進的,花錢買了國內並不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又沒有太大競爭力。國內能設計出十萬噸貨船的不多。可以生產的就更少了……”滬東船廠還是有著值得驕傲的資本的,“只要能得到訂單,我們就能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更大噸位的貨輪,並且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大噸位油輪、散裝貨運船等……”
難怪鄭宇成跟齊志遠兩人都想要這家廠。
他們造的大貨船,目前只有404的業務用得上。
從國外購買礦石,原油?
別開玩笑了。
目前中國每年都出口大量原油跟礦石來換取外匯,國內生產的礦石原油,自己都消化不完。
三十年後,中國可以建造十萬噸以上的貨船的造船廠,有五十多家;有能力建造三十萬噸以上貨船的船廠,有三十多家,其他的船廠努點力,同樣可以製造……
而現在,國內擁有十萬噸貨船製造能力的單位,卻沒有幾家。
“那就先造一艘出來唄。”謝凱嘆了口氣,“我會盡快幫忙找到訂單。”
“那1號船塢擴建的事情……”
“搞!”齊志遠毫不猶豫,眼神則是看著謝凱。